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2005-2013年中国内地30个地区(除西藏外)27个工业行业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地区规模下,区域内多样化集聚(Jacobs外部性)、专业化集聚(MAR外部性)和企业竞争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地区规模较小时,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与企业竞争都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随着地区规模的日益增大,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小;专业化集聚、企业竞争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2005-2013年中国内地30个地区(除西藏外)27个工业行业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地区规模下,区域内多样化集聚(Jacobs外部性)、专业化集聚(MAR外部性)和企业竞争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地区规模较小时,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与企业竞争都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随着地区规模的日益增大,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小;专业化集聚、企业竞争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武  常燕 《技术经济》2011,30(7):1-8
构建了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模型,并分别从智力资本的三个方面——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分析研究了它们各自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认为,区域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表现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通过直接改变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绩效来改变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对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环境发生作用来间接改变区域创新绩效,最终改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5—200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呈东-中-西、由高到低的梯形差异分布。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三类,以其为对象,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三类地区的区域创新环境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影响不同类型地区的创新能力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文化产业2005-2009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并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分析其集聚特征,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已显现出较强的集聚现象,且有明显的地域和产业特色.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文化基础设施,人力成本、交易便捷性对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有显著的稳健的正向影响,文化产业向低劳动力成本地区转移的倾向较小.由于人力资本具有可移动性,地区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引入其他两组因素后,集聚经济和投资支出对文化产业集聚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具体机制和实际效果。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活动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创新成果可以随着要素流动向邻近地区扩散;(2)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性集聚均可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影响效果来看,文化产业多样性集聚已成为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跃升的主要动力;(3)由于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竞争性集聚阻碍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却通过价格博弈、企业外迁等条件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4)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文化产业在东部地区的竞争性集聚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中、西部地区则未有体现。对此,建议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联动与资源共享,破除创新要素流动壁垒。鼓励文化产业特色化与差异化集聚,促进创新要素和发展资源的融合更新,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制度环境和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7.
一个地区的工业集聚与城市化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因子。本文利用1999—200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与城市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非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回归结果还表明:人力资本、研发存量与FDI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扩展知识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制度环境、要素条件、需求环境和产业环境四个方面,考察了体现创新环境的11个分项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创新环境的多数指标都对我国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弹性基本都小于知识存量和研发人员投入。然而,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除了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机构支持和人力资本外,体现创新环境的其他变量都对东部地区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私有化程度、信息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的作用还明显大于研发投入,但是创新环境对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未起到支撑作用。创新环境建设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创新能力巨大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9—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从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额、银行贷款资金及外商直接投资(FDI)四个方面,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模块,系统分析了我国省域不同资本的时空演化过程,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了东中西三大不同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各区域资本规模持续增大,不同板块间的差距显著,东部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中西部地区;(2)各省域资本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域即资本活跃区集中于山东等沿海省份,较高值区域以中东部省份为主,中值区域呈零星分布,低值区域以西藏等省份为主;(3)相邻省域表现较弱的空间集聚特征,演化格局较稳定,热点区逐步由东部向中部地区延伸,冷点区(西藏、青海等省份)变动不大;(4)东部地区各资本与区域经济水平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中西部因资本形成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显著,未能形成稳定关系,且银行贷款资金的贡献较大,其他资本的作用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0.
在运用区位熵方法测度创新资源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高校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水平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当前高校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不同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技术产业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2)整体而言,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多与单一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呈相反态势;(3)无论是高校还是高技术产业,其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各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4)两种创新资源集聚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且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创新绩效的提升。据此,提出优化我国创新资源配置、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空间辐射效应、空间吸纳效应和空间闭塞效应,分析区域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模式演进机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创新要素集聚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从实践中挖掘了这种空间集聚模式演变路径。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程度首先受地区与邻近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空间关联程度的影响;其次,空间关联度在多重空间效应推动下往往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且促使创新要素从空间无序分布状态逐渐向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地区与高度集聚地区靠拢、低度集聚地区向低度集聚地区聚合的有序分布态势跃迁,从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失衡。  相似文献   

12.
在运用区位熵方法测度创新资源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高校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水平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当前高校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不同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技术产业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②整体而言,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多与单一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呈相反态势;③无论是高校还是高技术产业,其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各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④两种创新资源集聚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且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创新绩效的提升。据此,提出优化我国创新资源配置、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武  王学军 《技术经济》2010,29(2):22-27,53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区)2006年的截面数据,定量研究了区域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智力资本及其各要素(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区域结构资本)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人力资本和区域结构资本的各构成要素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高度相关,区域关系资本与区域结构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最强,这说明区域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地区的关系资本很大程度上受结构资本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和社会资本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社会资本与区域产业集聚理论模型,考察了社会资本促进区域产业集聚的微观机制。理论分析表明,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地区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2004年30个省(市)26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在控制了区位、经济功能、市场潜力、人力资本、政策等因素和异方差的影响后,社会资本对产业集聚有显著影响,并且在使用工具变量克服变量内生性后,以上结论依然稳健。因而,通过提升中西部地区社会资本,有助于建立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产业分布特征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我国区域工业产业和区域创新能力可能存在的关系作为主要研究线索,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和各工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的趋势和分布特点的分析,发现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往往大部分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且产业内部企业在该区域内部的集聚往往存在良好的空间互动性,有利于产业和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高创新能力产业集聚现象有限,虽然少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创新性强的产业集聚,但空间互动性不强,产业发展可持续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1998—2013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门槛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异质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基于研发资本投入的门槛效应。两个拐点值使得产业集聚与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呈现先负后正的"U"型曲线特征。在高集聚辐射吸收能力门槛区间,产业集聚对地区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中低集聚辐射吸收能力门槛区间的影响不显著,存在基于集聚辐射吸收能力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时间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跨越了研发资本投入的第二个门槛值,并经历了由低向高集聚辐射吸收能力门槛区间集中分布转变的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许多城市已经成为人才和资本积聚的"高地",基于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的城市创新系统也成为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一个典型。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域形成创新系统的特点,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北京、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和重庆六大移动互联网产业核心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刘兵  张荣展  梁林 《技术经济》2019,38(12):60-66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使用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创新人才要素集聚和创新资本要素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分析政府控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创新人才要素集聚和创新资本要素集聚对区域协同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控制在其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并且存在双重门槛,当政府控制力度低于门槛值时,调节作用非常显著,随着控制力度的增加,其调节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
运用空间辐射效应、空间吸纳效应和空间闭塞效应,分析区域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模式演进机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创新要素集聚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从实践中挖掘了这种空间集聚模式演变路径。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程度首先受地区与邻近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空间关联程度的影响;其次,空间关联度在多重空间效应推动下往往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且促使创新要素从空间无序分布状态逐渐向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地区与高度集聚地区靠拢、低度集聚地区向低度集聚地区聚合的有序分布态势跃迁,从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失衡。  相似文献   

20.
韩雷  刘芳  侯新烁 《经济地理》2019,39(10):36-42,77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省际层面分析幼年迁徙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同时,比较了人口幼年迁徙对成年收入影响的区域差异。主要结论包括:①幼年迁徙人口分布整体情况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其中上海、辽宁和广东省在总数上占比最高。②幼年迁徙人口不断集聚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分布占比不断缩小,存在"中部凹陷"状况。③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下,只有向"好"环境迁徙,对成年收入才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其中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比中西部地区高3.7个百分点;城市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比农村地区高2.9个百分点。通过机制分析发现幼年迁徙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向效应是影响成年收入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