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储备货币、货币互换、跨境交易与离岸市场发展等方面,但仍存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不合理、人民币结算贸易比重不高、人民币占国际投资货币比例较低、离岸人民币业务过度集中于中国香港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合理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多层次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鼓励人民币融资、加快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妥善调控外来资本。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受到来自资本账户管制方面的限制,未来提高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结算货币方面,应该继续增多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城市数量,扩大货币互换协议国家的数量和协议规模,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并最终实现人民币贸易结算与计价职能的统一。在投资货币方面,应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尽快实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减少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增强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在储备货币方面,拓宽和创新人民币投资工具和产品,满足民间私人机构投资于人民币金融资产的要求,实现人民币作为非居民和居民投资资产和风险规避工具的职能。同时,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SDR的比重,增强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丰 《经济与管理》2011,25(10):54-57,84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明显,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出口企业缺乏议价能力、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广度和深度发展有限。结果是:一方面增加外汇储备资产风险暴露头寸;另一方面造成货币当局和境内进口企业福利损失。解决的方法是增强汇率制度弹性、深化人民币离岸市场和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以期完善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市场条件。  相似文献   

4.
《经济研究参考》2014,(9):35-43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从"开放大国"向"开放强国"跃迁上位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渠道也将处于从"贸易投资"向"货币金融"的转换升级,人民币在贸易结算、投资支付、资产计价交易、储备货币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将愈加明显,中国经济对外影响力与人民币外部影响力会愈加匹配。未来30年,人民币国际化应围绕扩展货币职能和扩大货币区域影响,分步实施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的推进战略,近中期应围绕以下重点领域:构建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政策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结构合理化,致力于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传导机制;深化汇率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汇率在外汇市场中的价格发现和调节供求的职能;谨慎稳步推进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建设遍布国际金融中心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扩大人民币对外贷款和直接投资规模,加大人民币对国外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职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需高度关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际环境出现的新情况、新环境,具体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工具应结合实际情况相机抉择和动态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修正的BGT模型,实证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以及央行在面对国内外资本市场波动、金融体系变迁等情形下,货币政策实施方式及其效果。结果显示,随着意愿结售汇制度的实行和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央行的货币自主性得以加强;在开放环境下,国际资本流动受国内外利差、资本市场溢价、货币政策及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制度的影响。面对这些国内外冲击,央行进行了央票冲销或调整准备金率等的反向货币政策操作,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6.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欣欣向荣,政策的支持使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以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基金市场及保险市场所组成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作用已不容小觑、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利用货币替代论分析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面影响,以及在岸人民币汇率对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得出离岸人民币市场所带来的供求影响程度相当,对人民币汇率的净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超过预期,在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及双边本币货币协议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仍然非常严峻,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带来的新变化,人民币也有可能成长为与美元、欧元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的国际货币。目前受制于国内利率、汇率及资本项目层面的金融抑制,以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推进模式已经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坚持"强化基础,稳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未来,中国政府应从五个方面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区域地位与全球地位。  相似文献   

8.
利用进口中间产品生产出口商品是垂直专业化的典型特征。本文建立了一个纳入进口中间品的预期利润最大化模型,研究了进口中间品在不同计价形式下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出口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并采用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出口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取决于进口中间品的计价货币形式,当且仅当进口中间品以第三方货币计价时,垂直专业化分工才会对出口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产生影响,且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出口贸易选择本国货币结算的可能性越低。(2)垂直专业化对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负向效应。(3)中国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出口市场份额、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显著影响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4)当前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重变化主要由出口市场份额变化所致,但仍不能忽视在深度融入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进程中,中国出口对以第三方货币计价的进口中间产品高度依赖所带来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动荡与美元强势的局势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规避汇率风险的一个切实方法.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金石,同时也对人民币国际化有很好的推动力.香港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局势不稳定和汇率波动下行的影响,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有所减少.为了更好地发挥离岸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借8.11汇改和人民币入篮SDR的东风,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扶持下,国内需要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深入发展在岸市场.同时适当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推动离岸市场的发展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趋稳”:一是是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继续贬值,但对美元汇率趋稳;二是人民币贬值预期改善,资本流出压力缓解令外汇供求关系趋稳;三是离岸市场人民币规模降幅收窄,汇差缩小令内外汇率的联动趋稳.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主要依赖于美元、欧元汇率的变化,考虑到美国在此轮经济复苏和货币政策调整周期中都领先于欧洲,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因美元走强而面临贬值压力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建议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合理管控跨境资本流动,维持国内中性适度的流动性环境.  相似文献   

11.
正人民币走出去有收益,就会有成本。人民币国际化会引发货币需求和汇率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冲击。1.人民币国际化会增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根据"三元悖论"的观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和汇率的稳定性无法同时满足,人民币国际化会增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本币的国际需求使货币需求和供给都变得复杂,从而可能使货币政策操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纳入SDR有助于提高特别提款权的稳定性和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增加国际社会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信心,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声望和功能.但在当前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推进滞后的背景下,人民币纳入SDR将使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加,资本外流风险加剧.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所形成的正向影响与倒逼机制,努力推进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利率市场化改革、离岸市场建设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政府部门应协同推进与之配套的经济改革措施,从根本上克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激进与盲从,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时变参数模型检验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出口价格汇率传递程度和非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依然较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降低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且这一影响效应有不断上升之势.(2)即使不考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背景,人民币汇率变化方向对出口价格的传递也呈现非对称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可以使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产生新的非对称性,并进而增强汇率传递的非对称效应.(3)与贬值相比,人民币升值时,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相对较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可以进一步降低人民币升值下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程度.(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可以提高汇率变化对出口贸易调节的效用,但其对汇率传递程度和非对称效应影响程度依然较低,这主要是由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发展滞后于结算发展所致.因此,未来的政策着力点应是:一方面,深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程的同时,着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的发展;另一方面,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并注意保持其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美联储近乎于零的利率政策放大了世界美元本位的不稳定性,导致有较高汇率水平的新兴市场的恐慌。中国开始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例如:开放国内金融市场,降低其在贸易计价货币和国际支付方面对美元的依赖。但是,尽管人民币离岸市场增长速度很快,中国政府基本上仍为外汇管制政策所困,国内利率层面的金融抑制强化了这一点,金融抑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外国资本流入降低人民币资产名义利率水平从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因为浮动汇率(正在升值的)将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因此,为了鼓励国内自然的工资上涨以平衡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稳定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但是,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及上海自由贸易区将会被拖延,直到世界利率水平上升到自然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明 《金融评论》2013,(2):15-27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政策的负外部性以及中国经济相对实力的上升,促进中国政府开始主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基于韬光养晦策略、发展中国家地位以及货币国际化前景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政府刻意避免对人民币国际化做出正式表态。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举措沿着三条主线铺开:推动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与若干经济体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迄今为止,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均取得显著进展,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市场之间的跨境套利行为盛行的问题。只要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较快增长、中国金融市场能够持续发展壮大,同时中国能够避免系统性经济金融危机的爆发,人民币有望在10年至20年时间内成长为重要的国际性货币。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前发展,中国政府应该加快国内结构性改革、加速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与对内开放、避免过快开放资本账户、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人民币计价结算。以及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价值储藏手段。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观点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剖析现行的"贸易结算+离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导致的人民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跛足"现象和倒逼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所造成的国内福利损失的问题。鉴于国际分工程度和市场交易效率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建议中国采用"跨国公司+国内金融改革"的路径,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国内金融改革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有中美利差、广义货币供应量、价格指数、人民币汇率以及资产价格等因素,并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主要动因为货币政策冲击、资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升值,货币供给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具有双向作用机制,资产价格和人民币升值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具有单项作用机制。因此,要增强货币政策稳健性,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改变单向升值为双向浮动,以防范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冲击。  相似文献   

18.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欣欣向荣,是否能推动人民币汇率走向均衡水平?本文利用货币替代论分析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面影响,并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离岸人民币市场所带来的供求影响程度相当,对人民币汇率的净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我国边贸发展及人民币在边贸中的使用,为实现人民币区域国际化提供了条件。但目前我国边贸人民币结算还存在参与边贸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与掌控力不强、资源型产品出口结算惯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币计价结算、"地摊银行"对边贸人民币结算的规范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边贸的计价结算与人民币规范化的贸易结算还有一定差距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给予以人民币结算的边贸企业相应的政策优惠;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增强我国企业结算货币的选择权;继续加强边境贸易双方之间的货币金融合作;加强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限制等措施来规范边贸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进而实现人民币区域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就是进出口贸易时用人民币报关并结算。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为美元或欧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为了让企业避免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开始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并收到了积极效果。跨境贸易中以人民币进行结算,不仅将有效降低企业在贸易中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同时也预示着在跨境贸易中人民币从计价货币提升为结算货币,顺应了国内外市场、企业的需求。本文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对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