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师》2018,(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扶贫先扶智,教育精准扶贫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转折和突破,教育精准扶贫对彻底转变贫困人口观念,拓宽和丰富思想,摆脱贫困意义重大,教育扶贫的实施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助推器的作用,是振兴中华民族之根本。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人享有公平平等的发展平台,可以培养一批积极、阳光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者,提升劳动者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自信力,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对中共长期扶贫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重要创新。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宏大的视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当前我国的贫困现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使命是其重要时空依据。精准扶贫在基本内涵上有着精确的定位,即以"真"为前提、以"准"为核心、以"精"为关键。精准扶贫在具体路径上主张综合施力,即坚持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与社会相结合以及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十分崇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贫困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发展,而扶贫工作也一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高度关注的问题.自十八大以来,"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所以,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尽可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了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放眼全国,陕北老区的教育扶贫问题既有代表性,也有特殊性.除了自然因素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外,我们关注到高校在教育扶贫中的角色和责任问题.为此,我们便展开探讨高校应如何根据特色,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在陕北老区的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面小康后云南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4年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成效,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消除.2020年全面小康后,云南省即将面临相对贫困的治理问题.文章分析了云南农村相对贫困的总体趋势,通过调研发现治理的四大难点: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差,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能力不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提出治理云南省农村相对贫困的可行路径为:优化产业扶贫的发展路径、强化对"扶智"的重视、增强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各种精准扶贫的探索逐渐展开,普惠金融理念下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精准扶贫方面也都成绩斐然.伴随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贫困大数据也逐步建立.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精准扶贫的成果和贫困大数据的初步成果,考虑到现代贫困的根源在于教育,本文探索了“互联网+社会互助精准化”模式的精准扶贫的可能性和具体实施方案,希望借助社会力量帮扶贫困学子.  相似文献   

6.
新疆南疆四地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地区,为此,南疆需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高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一是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识别工作迈入法治化轨道;二是村党支部发挥领导作用和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三是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和标准,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四是将“扶志扶智”作为精准扶贫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法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方式之一,自第三方评估被引入精准扶贫后便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贫困治理所面临的困境不断暴露,精准扶贫绩效评估方面只有与第三方评估机制做好衔接,才能使精准脱贫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依法治贫是新时期贫困治理大势所趋,而第三方评估法治化成为解决贫困治理困境的新思路.将法治贯穿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全过程,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同步跟进,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的长效发展.本文立足于扶贫评估第三方机制的法治化研究,探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法治化的价值取向,进而分析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法治化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法治化的路径选择,为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扶贫工作深入到各个贫困地方,并且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这一新的指导思想提出,为中国农村扶贫做出了新的指导规划.本文以精细社会理论出发,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通过对徐闻县和安镇公港村走访调查,了解该村的实际情况,并分析了其贫困原因,最后,根据精细社会理论和当地的具体情况,为该村精准脱贫制定了策略建议,对公港村实现脱贫致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5)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最为重要的环节,精准识别是多维贫困、动态贫困视域下的综合结果,与贫困形态变化密切相关,是扶贫瞄准的基础。精准识别作为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具备特有的内在运行逻辑,可为有效完成帮扶、管理和考核精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在精准帮扶、管理和考核等全生命周期都有所涉及,为确保实现精准扶贫攻坚提供助力。文章以内蒙古阿尔山市为例,分析精准扶贫与精准识别的关系,探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对精准扶贫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9,(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论,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部署。山西省是我国重点贫困区域之一,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扶贫脱贫任务非常艰巨。文章总结了近几年来山西省精准扶贫工作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深刻剖析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6,(9)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减贫成效,教育在铜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意义重大、责无旁贷、大有可为,研究总结现有的精准扶贫铜仁模式,再以农村贫困群体的教育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切入点,构建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七位一体化"工作路径,是实现铜仁市农民教育提升与精准脱贫协同发展,助力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贫困是破坏社会稳定、影响民族团结、制约共同富裕的核心因素,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是确保地区稳定、民族和谐、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精准扶贫考核导向缺位、精准扶贫手段乏力、精准扶贫对象存疑是当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现精准扶贫的三大障碍.在此情况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精准扶贫应该在确定扶贫绩效考核导向的基础上,精准农村的扶贫对象、甄选科学的扶贫手段、建立配套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3.
贫困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是一定区域内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农民家庭(农户)之间因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婚姻结构、收支结构、生产条件结构等不同而产生的贫困。围绕“精准扶贫”,可以采取三大对策破解农民家庭结构性贫困:一是精准界定扶贫职责;二是精准确定扶贫对象;三是精准实施扶贫之策,包括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贫困农户生产条件,提高贫困农户劳动力素质,为贫困农户就近务工创造条件,引导贫困农户走合作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过程中,实现贫困群体进入小康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精准扶贫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贫困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以有利于贫困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地区文化传承、有利于贫困个体发展能力提升为原则,不断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从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为精准扶贫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继承传统文化出发,为精准扶贫找准实现路径;从提升个人发展能力出发,为精准扶贫提供可持续性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过去4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世界近代史上经济发展和减贫奇迹。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总结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区域发展非均衡和城乡发展不平等为切入点,探讨我国经济发展非均衡存在的根源及现状,并基于这一视角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扶贫开发政策及制度安排,勾勒出我国贫困治理的历史轮廓,阐述我国各个阶段贫困治理的路径及特征。进一步,从贫困和不平等的测算、"两不愁、三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治理行政管理机制、"扶志"和"扶智"等视角着重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战略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通过分析我们进一步得出,经济增长、发展不平衡和贫困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角关系。经济增长在促进贫困减少的同时,也会因资源配置差异、收入分配不均造成区域、城乡非均衡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区域、城乡不平等又会抵消经济增长对减少贫困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认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无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科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穷困区域、不同贫困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贫困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作为“互联网+”国家战略之一,“互联网+精准扶贫”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本文以武汉市渔樵村、罗汉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村进行全面实地调研,做出“互联网+精准扶贫”可能行之有效的路径探析,并基于政府的视角对农村扶贫工作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扶贫在未来精准扶贫将成为主要方式,这是为消除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势必要采取的措施.现阶段,精准扶贫的诸多方面仍不完善,在多个方面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几个方面.所以,应从改革制定方法,改革贫困标准,改善精准识别机制;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探索和建立贫困户的受益机制;要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注重在扶贫资金管理、整合和金融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以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当前关于精准扶贫的政策,可发现其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导向。其一是问题导向型精准扶贫,以直接减少贫困为目的;其二是发展导向型精准扶贫,以促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建设为目的。对比发现,发展导向型精准扶贫是现阶段中国减少贫困的较优模式。由此,解构发展导向型精准扶贫的核心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发展导向型精准扶贫的创新进路是现阶段中国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聚焦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发表的扶贫重要论述,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探索、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将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蕴含的扶贫开发理论内涵概括为"六观",即坚持党领导扶贫工作的组织保障观、坚持精准方略的扶贫方法遵循观、坚持加大投入的扶贫物质基础观、坚持社会动员的扶贫参与格局观、坚持群众主体的扶贫内生动力观、携手消除贫困的扶贫开放共享观.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是科学的扶贫开发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理论,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域和理论体系.因此,新时代必须积极践行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创新扶贫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扶贫的激励机制设计,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袁明宝  余练 《开放时代》2021,(3):162-179
全面脱贫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应有之义.在经历了体制改革扶贫和开发式扶贫阶段后,精准扶贫战略成为完成全面脱贫任务的制度保障.精准扶贫战略的制度设计、政策运行契合了当前中国贫困人口结构现状,成为政府主导推动的制度化、组织化反贫困行动.通过驻村工作队的组织嵌入、扶贫资源对贫困户内生需求的嵌入,以及行政动员与社会动员的互嵌,实现了精准扶贫目标的靶向准确和国家扶贫意志的贯彻.在运动式贫困治理背景下,精准扶贫形塑出基层组织积极治理和精细化治理的逻辑,并重构了县乡村责任共同体,实现了外部扶贫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结合.在政府组织、资源输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基层组织贫困治理能力,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反贫困机制,成为保障全面脱贫稳定实现和贫困群体长远脱贫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