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必须深刻认识跨国并购面临的种种陷阱,进行充分防范,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目标。一是防范企业跨国并购的机会陷阱;二是防范企业跨国并购的技术陷阱;三是防范企业跨国并购的市场陷阱;四是防范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陷阱。  相似文献   

2.
我国零售企业并购是关系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零售业并购的现状,并归纳出并购特点;其次,从政府推动、协同效应、市场效应、信息效应、代理理论与自大理论、借"壳"、多元化经营、新古典理论等方面剖析了我国零售企业并购动因;再次,深入分析了我国零售企业并购存在的并购规模不大、行政干预过多、省域分割严重等问题;最后,提出改善我国零售企业并购的对策建议:一是政府要打破市场分割,二是政府要通过引导培育大型内资零售企业(集团),三是政府只能适度准许外资零售企业并购,四是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并购零售企业等。  相似文献   

3.
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的目标选择与寻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行为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企业并购中 ,政府介入企业并购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过程 ,也即政府各子目标的博弈过程。政府行为在企业并购中同时受“公共利益”假设和“经济人”假设双重调节 ,并购的寻租模式也由此产生 ,进而导致了并购参与者之间的利益调整。在单一产权结构下的企业并购 ,由于并购主体间仍然存在相对独立的利益边界 ,政府行为的目标选择和寻租模式均能合理存在。同时强调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行为目标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我国企业并购特征的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我国企业并购特征的形成机理分析,得出政府介入企业并购是必要的但要遵循市场规律、继续深化改革以及制定有关法规完善并购市场的结论。本文还提出了我国企业并购要经历“政府主导———强弱并购”为主阶段、“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大小并购”为主阶段、“市场主导———强强并购”为主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专业银行内部来讲,应着重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资产风险防范机制,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二是建立适应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估机制;三是全面推行担保、抵押贷款方式,取消信用放款;四是建立贷款三级审批与“三查”分离制度;五是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银行信贷资产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外部来讲,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面的理解、配合和支持。1、转变政府职能,消除政府机关对银行贷款的干预,从认识上解决好银行效益和企业效益相互矛盾的问题。树立银行经营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根本一致的观点,避免和减少政府对银行贷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直指产业控制权,并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必须控股,二是并购对象是行业龙头企业,三是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条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的普遍要求。外资在我国的并购还出现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投资公司或基金之间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伟 《当代经济》2010,(3):66-67
近二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并购高潮不断,有关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也成为热点。不同于国外的是,在体制转轨背景下的中国,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并购,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如何规范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铮 《现代经济探讨》2003,(11):8-10,13
并购在成熟市场经济是企业基于市场环境变化的一种能动的适应性,政府的职责是维持市场的竞争性。中国广泛的国家所有权使得政府在企业并购中必然要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其行为取决于政府作为代理人的效用函数。该文构造了代理人干预并购效用最大化的理论模型,并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动机和行为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融危机下,全球跨国并购投资急剧减少,近期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却逐渐增加.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跨国并购投资的路径,包括资本市场层面、跨国公司层面和目标公司层面,并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增加的必然.面对金融危机,政府应鼓励中国企业利用外汇储备并购海外资源型企业;鼓励跨国公司并购我国濒临倒闭的中小企业;而且海外并购要保持循序渐进的投资,避免绝对控股.  相似文献   

10.
中国跨国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地“走出去”,相当一部分企业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企业甚至还遭遇了巨大挫折和经济利益损失。前段时间,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上再度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主要是三种:一是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还不具备竞争实力,时机尚不成熟;二是认为中国企业没有必要“走出去”,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形下,在国内经营实际上也意味着全球化经营;三是在“走出去”路径选择上,有的人认为不宜采用直接投资,有的人认为应该力避并购,而宜采用联盟的战略。部分企业“走出去”失败的原因在于路径选择的失败,是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