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社会利润最大化的视角,本文研究了银行监管中的最优市场约束问题.研究发现:在银行监管中实施最优的市场约束不仅可以提高银行监管帕累托效率,而且可以给社会带来最大的利润;最优市场约束水平受到银行额外价值,无市场约束时贷款失败的概率、贷款成功的收益、市场约束的成本弹性等因素的影响,且与这些因素呈正相关;最优市场约束水平对银行额外价值、贷款成功的收益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敏感性较强,对无市场约束时贷款失败的概率的变化敏感性较弱,对市场约束的成本弹性的敏感性呈现出由强变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信贷风险、资本金约束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向Bemanke-Blinder的CC-LM模型植入信贷风险与资本金约束,基于扩展的一般均衡框架探讨了信贷风险评估与资本金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机理.分析表明,信贷风险与资本充足率构成了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双重约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还受制于商业银行对此双重约束的因应.以扩展的CC-LM模型为基准,文章从信贷风险和资本金约束的角度,解释了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尤其是两轮金融危机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信息约束、激励冲突与银行监管制度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如何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是世界各国政府与金融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特别是巴林银行的倒闭更是为银行监管问题敲响了警钟。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银行监管制度虽然有很大的改进,但其效果依然不尽人意,并从信息约束、激励冲突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强化信息约束、增加监管的透明度、建立监管者的激励与问责制等方面对银行监管制度进行调整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验表明经济周期、信贷周期、银行资本周期、银行风险周期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资本监管改变了银行的行为,资本监管,特别是新资本协议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顺周期性质。本文首先分析资本监管顺周期性以及影响经济周期的主要渠道,然后提出平滑资本顺周期性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瀚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4,19(3):39-40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制度中存在资产评估制度不完善;没有抵押物保障制度;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基本的系统风险意识等缺陷。深化金融改革,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是解决信贷风险问题的前提条件。在构建商业银行体制的同时。除严格执法外,还要完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7.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银行业的顺周期性理论开始被广泛讨论。本文简单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探讨和评述,以期为国内外关于市盈率增长率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银行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管的权衡与选择研究——对我国银行外部监管效应的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宏观系统性冲击造成了一系列银行危机。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作为银行外部监管体系的两个工具,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分析了在发生系统性冲击时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从而达到最优的监管组合的效果,并针对中国的现实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巴塞尔协议Ⅲ公布并在中国实施以来,资本约束和杠杆率新规监管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监管理论和实践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上市银行执行和实施资本约束及杠杆率新规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资本充足率还是杠杆率指标,都基本实现了有效降低中国上市银行资产风险水平的监管效果,但是,这两个监管工具实施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进一步发现,两个监管工具的实施,在样本期间并没有对中国上市银行形成显著监管压力. 相似文献
10.
资本约束下的银行资本调整与风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监管资本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行为与资本调整策略,发现监管压力并不影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行为,但对其资本调整策略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银行逼近法定最低资本要求时,主要通过调增附属资本的方式来提高其资本充足水平;而当银行违背监管资本要求时,监管压力对其资本调整则没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资本监管不一定能达到降低银行风险行为的目的。鉴于统一的监管制裁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银行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局有必要对其实施分类的资本监管,并研究分类监管制裁行动和手段的可行性与适当性。 相似文献
11.
银行危机通常都处于金融危机的核心位置,保持银行业稳定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关键。征信是社会信用关系发展到高级阶段而伴生的一种信用信息服务,它是金融体系分工的自然结果,它把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贷前调查、贷前审查的相当一部分任务专业化,它是服务于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中的一项最普遍、最基本的业务,是防范银行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朱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0)
随着资本监管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实施,资本充足率标准成为影响银行行为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由于资本监管的存在,会使得经济周期内银行信贷的波动幅度加大,进而加剧经济周期波动。次贷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考虑,一方面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本文从银行的监管机制出发,考察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受资本充足率提高和建立资本缓冲的影响,通过银行信贷最优选择的比较静态分析表明,资本缓冲的大小是银行信贷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的根本性影响因素,提高资本充足率会增强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13.
银行风险、贷款规模与法律保护水平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根据更加全面的中国银行业数据,首先研究了法律保护水平和银行风险(Z值)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了影响银行风险的中间途径,研究了法律保护水平和贷款规模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法律保护水平和银行风险(Z值)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法律保护水平越高(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银行信贷规模越大,银行经营业绩也越高,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最终导致银行风险上升(Z值较低)。本文结论说明: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监管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完整的作用机制分析,并使用更细致和精确的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相互推动和加强的作用。具体而言,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和个人购房贷款对房价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对来自房价冲击的响应也都是正向的。并且,在房价持续高速上升时期,房地产贷款规模对房价的影响力明显超过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15.
Mark G. Guzman 《Economic Theory》2000,16(2):421-455
Summa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quilibrium growth paths of two economies that are identical in all respects, except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heir financial systems: in particular, one has a competitive banking system and the other has a monopolistic banking system.
In addition, the sources of inefficiencies, as a result of monopoly bank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existence of credit
rationing are explored. Monopoly in banking tends to depress the equilibrium law of motion for the capital stock for either
of two reasons. When credit rationing exists, monopoly banks ration credit more heavily than competitive banks. When credit
is not rationed, the existence of monopoly banking leads to excessive monitoring of credit financed investment. Both of these
have adverse consequences for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addition, monopoly banking is more likely to lead to credit rationing
than is competitive banking. Finally, the scope for development trap phenomena to arise is considered under both a competitive
and a monopolistic banking system.
Received: September 20, 1999; revised version: December 3, 1999 相似文献
16.
回顾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中国已成为全球信用卡业务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作为未来消费信贷的重要增长点,在金融行业民间资本准入制度的放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移动互联快速普及的大数据时代,民间资本、外资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广泛渗透,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必将导致国内信用卡业务参与方关系日趋复杂,信用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发行风险不容忽视。文中采用行为概率及效用函数的方法对信用卡消费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应用行为分析的结果,对信用卡业务中诸如个人信用登记评估制度,发卡机构营销、审批机制和产品附加值,消费管理和奖惩制度及法律法规制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剖析,系统分析了银行信用卡发行过程中的风险,并对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任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84-87
文章基于融资信用风险分析框架,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股东、融资主体的视角对融资平台的基本概念、运作特点、融资模式和信用风险管理等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一类型特殊企业。本质上是政府为实施特定辖区开发而设立的公司,其功能是整合区域内的资产、资源、技术和资金,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生俱来的政府背景,使其在开展融资时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文章认为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对土地出让金返还支付融资本息存在很高依存度,抵押和保证措施存在严重不足,融资行为很难被实质监管和追偿。研究建议金融机构应尽可能地将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前移,根据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负债规模确定授信规模,在能够落实可处置和执行的抵押、质押、保证等风险管控手段的前提下确定实际融资规模。对于存量的融资,应创新融资产品,通过融资期限和项目收益期限的合理匹配,化解可能出现的信用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18.
宏观压力测试,作为压力测试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具体运用,可以提供极端事件对金融体系影响的前瞻性信息.随着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系统性风险的日趋重视,宏观压力测试方法逐渐成为检验一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维护金融稳定的首选工具.本文主要研究宏观压力测试在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并在已有的模型成果的对比分析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并以此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以贷款违约率作为评估银行系统信用风险的指标,选取对银行信贷违约风险构成冲击的宏观经济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其整合成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GDP)和通货膨胀率指标(CPI)对银行体系的贷款表现冲击力较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两种宏观经济极端情境,在关于NGDP大幅下降和CPI骤升的压力情境设定下,银行体系的贷款违约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尤其在关于通货膨胀率的情境设定下,贷款违约率的增幅高于其在NGDP下降情境下的增幅. 相似文献
19.
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定价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体系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信息不对称下,无论在事前或事后,商业银行都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跟踪到企业的信用状况。尤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制尚不健全,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往往来自于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如何在信息不对称下甄别信用风险、寻求合理的风险定价已成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