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现实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历史纵向分析和地区层面的横向比较,发现: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能源消耗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改进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国内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北京、上海和广东,与其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应提高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强度;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既要考虑一般性影响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特殊影响因素,促进地区经济、能源和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勋 《当代经济》2009,(15):154-155
本文利用我国1953-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TFP和产业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产业结构.在影响TFP的因素中,FDI、市场化以及基础设施对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最终消费率与能源效率呈倒U关系.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与能源利用效率呈反方向变动,第三产业比重与其呈正方向变动.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TFP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能源强度反映了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是能源利用效率的倒数。从理论上讲,能源强度的变动可以归因于技术效率变化和产业结构演变,但对二者作用的实证研究结果理论界并不完全一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四川省能源强度持续降低,那么,技术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演变对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影响效应分别如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利用四川省的相关统计数据,用拉氏因素分解法分别验证了技术效率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四川省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贡献率,结论是技术进步对近十多年来四川省能源强度的下降起显著正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则起负效应,但负效应随四川省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呈逐步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4.
宋亮 《生产力研究》2012,(6):160-162
我国经济的"增长奇迹"为世界各国所瞩目,然而能源供需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文章从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耗强度入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的降低已经没有太大作用。今后应当注重提高各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尤其是第二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提高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凤永 《经济论坛》2009,(23):78-80
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一直较高,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煤炭消耗总量逐年递增,但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却不高。本文从产业结构,煤炭资源的保护、储备、开采、产品结构、科技投入以及产业集中度等方面对影响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增长以及能源消费在不同区域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为四个方面: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科学技术水平、能源资源集中度和环境约束以及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将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因素,并测算了1994-2006年我国制造业中能源消耗强度中两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在不断下降,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综合影响。两者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都有正面作用,同时,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作用略大于产业结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LMDI模型,分别研究碳排放系数、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六个因素对云南省生产活动的碳排放的贡献量和贡献率。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驱动云南省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也是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素;能源强度则是抑制碳排量增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碳排放系数和能源消费结构因素也对减少碳排放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很明显。说明云南省由于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工业发展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大,影响因素中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率大于抑制因素,在短时期内云南省的碳排放仍将持续增长。因此,云南省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1978-2013年的年度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能源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效率在不断提高。通过考察能源经济效率、产业结构变化、技术水平以及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进一步证明了我国能源效率在提高。在能源经济效率方面,我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的变动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产业结构方面,随着工业转为相对集约的发展模式,能源利用效率也随之提高;在技术水平方面,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投入,注重技术进步对提高能源效率的长期正向作用;在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方面,我国能源效率也在提高。然而,在能源结构、产业化发展、技术水平以及与国际相比较方面,我国能源效率都比较低。因此,我国需要建立健全能源政策,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能源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通过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提升我国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的能源消费,是在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发生的,我们非常关注以投资一体化、生产非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为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本文在阐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构建经济全球化指数的基础上,基于33个工业行业1998-200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CSE稳健估计发现经济全球化显著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技术进步、产权结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等也对能源利用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的分析对于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环境约束问题,通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已不大,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是提高能源效率最重要、最现实的途径。文章从调整幅度和调整质量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变化的演变特征和相互关系,并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城市能源效率呈“M ”形变化趋势,而且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交互耦合关系。(2)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对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而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对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阻滞效应。(3)东、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的改善应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为主,以避免单纯地“退二进三”或“腾龙换鸟”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损失,而中部地区在继续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幅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对能源效率改善的空间溢出效应来改善周边地区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2.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中国产业的能源消耗效率,构造一个能源消耗的投入产出模型,从实证角度利用该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耗效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与2002年相比,三次产业的直接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同时除天然气外,其他三类能源的完全效率也明显提高。最后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提出有关提高我国三次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政府发展性支出在产业集聚影响能源效率过程中的边界,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验证了政府发展性支出在产业集聚影响能源效率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理论上政府发展性支出在产业集聚影响能源效率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伴随着政府发展性支出的不断增加,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呈倒"N"型作用路径。表明过低或过高的政府发展性支出都会导致产业集聚扭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正外部性,进而抑制能源效率的改善,只有适度的政府发展性支出才能发挥产业集聚应有的绩效,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2)利用中国2004—2017年268个地级市的城市面板数据,在规避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静态面板交互效应模型,验证了政府发展性支出在产业集聚影响能源效率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的理论假说;(3)采用面板门槛模型,验证了产业集聚影响能源效率的过程中存在政府发展性支出的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2517和0.2946,对不同政府发展性支出水平进行分组计量回归,结果与理论分析中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呈倒"N"型路径相吻合。表明,过高或过低的政府发展性支出趋向于抑制能源效率的提升,适度的政府发展性支出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要素使用结构是效率变动的起始点,以工业为对象的研究不可忽略不同行业间要素配置结构的区别。本文选取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DEA方法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并随要素密集度的不同而不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最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次之,资本密集型行业最低。三大类型制造业能效提高仍有50%以上的空间,“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的政策导向应由目前的以行政区域为对象分解节能降耗约束指标的治理方式向以行业或企业为约束对象并分解节能指标的治理方式转变。本文通过Tobit模型还发现,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保持适度合理的行业竞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扩大企业规模将有利于提高制造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推广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我国1998-2007年36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估计了我国工业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结果表明,较高市场化程度的经济制度、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较低的能源消耗均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效率是存在波动的,而且行业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全要素生产率是在波动中增长的,2003年是其峰值;行业规模与生产效率表现出了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而与全要素生产率却呈反方向变化;总体上,我国工业TFP增长主要源自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但各行业TFP增长的源泉差异巨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非参数前沿方法,对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行业能源效率普遍偏低,而且能源与资本、劳动之间的替代效应微弱.这主要是由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刚性高耗能技术结构所导致的.从长期看,技术进步和能源价格对提高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这意味着节能减排的重点必须立足于长期,进一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弱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耗能技术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基于我国1980—2004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现有能源消耗强度完全分解模型的求解方法,开展六部门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研究表明:用简单平均微分PDM2方法分解计算的结果误差是相当小的,效果满意;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引入能源价格的Cobb-Douglas成本函数,利用能源效率的经验决定模型对影响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特别是利用蛉回归对我国工业部门36个二位数行业进行行业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整个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行业产值、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构成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直接原因,同时内外部能源价差通过其他因素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明显.总体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对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尚有很大的空间,实践中应强调能源价格政策在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为巨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对能效消费的影响较小,因此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在总体上对于节能的影响较弱。进而提出,浙江省在第三产业中应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倡导适度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