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顾列铭 《新经济》2005,(5):66-68
2005年3月10日,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对南京熊猫(600775)所持有的两家子公司——南京熊猫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下称:熊猫移动)51%的股权和南京熊猫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熊猫通发)95%的股权采取司法强制执行,用于偿还南京熊猫对南京唯特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1.2亿元债务及利息。  相似文献   

2.
非马 《新经济》2004,(3):49-51
一次中规中矩的收购本不应引起这么多的疑问。但问题是在合理的外表背后,巧合实在是太多了。南京合纵收购科健集团,把南京熊猫和深圳科健摆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3月2日,有法国媒体传出消息,称法国设备生产商阿尔卡特公司正在与中国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00775,简称熊猫电子)就出售其手机业务事宜进行接触.旋即,在3月5日,更有消息人士向道琼斯通讯社爆料,称阿尔卡特即将宣布有关将旗下的手机子公司出售给熊猫电子的协议.这位消息人士称,根据此协议,阿尔卡特可能将持有熊猫电子约20%的股权,而熊猫电子将为此项交易支付大约2.5亿欧元.  相似文献   

4.
熊猫电子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企业之一,是以军用通信、家用电器、通信产品、信息产品为主业的大型电子集团。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曾经作为熊猫电子集团主打产业的熊猫电视、熊猫收音机等家用电器现在的市场竞争力都在下降。熊猫家用电器采取何种发展战略已经成为目前集团非常关键的问题;因此以熊猫彩电为主体研究,面对同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熊猫家用电器产业内外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对熊猫家用电器产品制定出相应的终端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5.
TCL集团组织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CL集团的前身是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 1985年 ,该公司与港商合资成立“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生产电话机。到 1990年 ,TCL电话机产销量位居国内同行首位。TCL集团于 90年代开始经营彩电 ,较长虹、康佳、熊猫、黄河等企业晚了约五、六年时间 ,错过了彩电产品的高额利润时期 ,在实力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 ,获得了高速发展。 1994年 ,TCL集团生产彩电 5 5万台 ,5 0 %出口 ;1995年生产彩电 86万台 ,其中出口 45万台 ,销售额超过 2 0亿元 ;1996年TCL彩电已位居我国彩电行业第三位。与国内外许多彩电企业惨遭淘汰的命运形…  相似文献   

6.
余凯 《资本市场》2005,(4):42-43
<正>即便南京熊猫今后有其它的黑洞曝出,相信又会有政府的机构出面“救场”。 一度的央视标王南京熊猫和其前 掌门马志平的命运在2004年也 随着整个行业的起伏而骤显跌宕。在 2004年当中,马志平本人依旧保持了其 一贯的低调作风.在外界少有露面。一 度有媒体报道称,马志平有意带领自己 手中的手机军团突破技术方面的壁垒而 创造更大的作为。 但是,在易美事件发生之后,人们才 发现马志平本人低调的真正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加5亿美元负债收购IBMPC业务,最终于2005年5月1日宣布完成收购。同年1月和9月,TCL则两度出手,分别以其彩电业务资产和5500万欧元收购了法国家电巨头汤姆逊的彩电、DYD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联想和TCL也成为当年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并购之后,两家企业却呈现不同的业绩。2005年联想的业绩稳步上升,而TCL则亏损严重,股价一落千丈,从2004年最高的9块一路下跌,2005年最低跌至1.72元。  相似文献   

8.
2007年5月15日,南京国会中心,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问世.公司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与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三方联合投资10亿元组建.  相似文献   

9.
谁能想象,在1993年既没有生产基地,又没有彩电内销指标的TCL公司,短短3年后,其生产的“TCL王牌”彩电就跻身全国彩电业“三甲”之列,占有的市场份额仅次于长虹和康佳,为7.5%。发展到今天,TCL已成为集通信、电子、地产、贸易等多种业务于一体、以...  相似文献   

10.
张清 《新经济》2005,(2):66-69
靠贴牌南京熊猫进入手机市场,曾一度排到国产手机前十位的上海易美,终于没能挺过2004年的寒冬。由于公司资金链陷入严重危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等原因,上海熊猫易美正式退出通讯行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彩电业联手应诉“反倾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经济世界》2000,(11):62-64
一场正在进行之中的中欧彩电大战,时下正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针对欧盟的反倾销提案,我国厦华、长虹、创维、TCL、海信等9家彩电企业不久前联手“应战”。集体提出应诉。 曾被讥为一盘散沙、只知窝里斗的中国彩电业,这一次终于“握指成拳”,开始“枪口一致对外”、联手收复失地。 软弱涣散遭致长期封杀 我国从80年代末开始向欧盟出口彩电。面对中国彩电的进入,欧盟彩电企业十分敏感,几乎在我国彩电进入欧盟的同时,即开始树起一道森严的“关税壁垒”──一提出反倾销起诉。 1991年起,欧盟开始对中国小屏幕彩电征收15.…  相似文献   

12.
王信川 《经济》2005,(8):86-88
自2003年以来,不断有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进军国际市场的新闻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远有TCL集团先后对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并购.近有联想集团吞下了IBM的PC业务。而当前海尔对美国家电厂商泰克发出收购要约、中海油高调竞购美国石油巨头之一忧尼科,甚至激起了中国公众的民族主义热情,叫好加油之声一片。  相似文献   

13.
张兆茹 《经济论坛》2002,(23):37-37
在我国加入WTO三个月的时候,南京爱立信凑足巨资,提前偿还19.9亿元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的贷款,转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开户、签订贷款合同。导致南京爱立信“倒戈”的起因,是中资银行不能提供“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南京爱立信是产销率达100%的优质企业,它的倒戈,使交通银行失去了爱立信以及与其往来的一大批优质客户。更让人担心的是“倒戈”事件引发了跟风行为,南京夏普公司也已经“淘汰”了部分中资银行。“倒戈”事件用事实再一次提醒我们:外资银行正在大陆抢夺优质客户。外资银行随着入世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后,…  相似文献   

14.
“熊猫”是国人无所不知的国宝,能以此为名者尤显可贵!创办于1936年的熊猫电子成立之初确实是中国的“国宝”,曾被称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电子骨干企业.中国120家试点企业集团、520家重点企业、电子行业六大集团之一。PEG的注册商标“熊猫PANDA”是中国电子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也是中国电子产品第一个进入国际市场的注册商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的成功上映格外引人注目。这部耗费1.3亿美元拍摄、1.5亿美元宣传的好莱坞商业动画片一时间好评如潮,憨厚笨拙的熊猫阿宝迅速风靡全球,可谓人见人爱。《功夫熊猫》全球票房超过5亿美元,仅在美国就取得超过2亿美元的票房,在中国内地创造了新的动画片票房纪录,在香港更是打破了单日票房纪录。  相似文献   

16.
国际保理:我国银行亟等拓展的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冰 《当代经济》2003,(1):40-41
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凑足巨资提前偿还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的贷款,转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款。导致南京爱立信“倒戈”的直接原因是交通银行不能提供“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是保理业务的一种。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带给我国银行界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我国银行开始关注“保理”——这种国际上通行的,而在国内还很陌生的贸易结算方式。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中国的手机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国产手机继2004年的集体下滑到如今,已经是科健消失了.熊猫不见了.南方高科资金链也断裂了;而洋品牌则是卷土重来.从40%的市场份额提升到了60%.彻底翻身了。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8日,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加5亿美元负债收购IBMPC业务,最终于2005年5月1日宣布完成收购。同年1月和9月,TCL则两度出手,分别以其彩电业务资产和5500万欧元收购了法国家电巨头汤姆逊的彩电、DVD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联想和TCL也成为当年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而TCL集团总裁李东生更是将CCTV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收入囊中。然而,时过境迁,当人们开始逐渐淡忘当年惊心动魄又令人饱尝成就感的吞并之后,两家企业正面临着整合的泥潭。在深一处浅一处的泥潭中,杨元庆把联想比作乌龟,艰难而稳步的前行;而李东生的一句“国际化没有回头路”,却让人感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现在回过头来看联想和TCL两个并购案例,是非对错应该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构表明,我国总人口已达12.95亿,其中大陆人口12.66亿人,在1990年2000年的两次普查之间,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  相似文献   

20.
外包效应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明 《经济论坛》2005,(3):66-68
“外包”也叫“外协”、“外购”.指企业为致力于发展核心业务和核心专长而把辅助性业务或非核心业务交给别人去做。外包是当今全球流行的经营新理念和管理新概念之一,并日益成为各国企业实践中的一种趋势和潮流。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专题报告指出,2000年。全球IT服务外包支出达560亿美元.此后按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将突破1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