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中亟需破解的一些疑点问题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体化分税制的目标,而在一体化的分税制框架内可给予各地自主选择空间和允许存在不同的过渡模式;取消乡级财政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把取消乡级财政作为地方财政层次改革的突破口,在完善配套措施后,考虑在全国推广“省管县”体制。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和“事权与财权统一”仍应是财政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财政体系中,作为基层财政的县、乡级财政担负着组织财政收入管理以及乡镇自由资金管理的双重职责。县、乡级基层财政的发展对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基层财政大多面临众多问题,如何让基层财政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基层财政面临的困境以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国情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行财政体制对县乡财政收入增长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应该:1.按事权划分财权,不管事权定在哪一级,都应根据事权核定所需财务,本身财力不足的上级财政应给予补助。2.简化财政管理级次,一是实行财政“省管县,”二是逐步取消乡级财政。3.健全地方税体系,结合简化财政级次,设立专门的市县税,作为市县的主体税种。4.扩大转移支付规模。5.推行村干部岗位成本管理。  相似文献   

4.
城乡社会的断裂和弥合的财政视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财政的视角探讨了城乡社会断裂的成因和对策,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转变乡级政府职能,都属于城乡弥合的治标之策,而保证农民在财政政策中的话语权,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财政支持力度,才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馨 《财经问题研究》2001,(11):77-77,F003
财政职能问题是我国财政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它对我国财经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介绍了我国财政职能论半个世纪的发展沿革概况。50年代初,从前苏联引入了财政职能论,这主要是“使命观”、“作用观”的“财政职能论”。此后经过数十年发展演变,到70年代末转到“客观功能观”上来了。到了90年代,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财政理论界呈现出愈益强烈的转向“职责观”、“任务观”的趋势。这些变化,是由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不同经济体制背景所根本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所采取的财政性措施是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的主要途径,因此构建以防范财政风险为主的财政效率指标体系、平衡好财政短期扩张与长期风险之间的关系等措施对推进当前财政体制改革、保障财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财政持续赤字与人民币汇率“超稳定”是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理论的一个悖论,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笔者认为,其主要或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我国特殊的财政扩张模式和赤字弥补方式,以及“结售汇”的外汇管理体制和央行“购汇托市”的汇率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财政分权和财政压力的两个角度研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形成机制以及扩张路径,通过分析地方财政收入的结构变化揭示了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广对于地方财政压力的影响。基于2009—2018年间地级市“城投债”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财政压力与近年来融资平台大规模举债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在于,财政支持力度的减弱促使融资平台通过债务发行“借新还旧”和补充流动资金,而非用于新增基建投资。上述效应在地方主政官员晋升激励较强以及地方隐性金融分权较弱的情形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打破“三铁”,是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趋势。打破“三铁”,不但企业自身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而且需要社会各方面予以紧密配合,才能富有成效,达到预期目的。财政,作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作为掌握资金收入与分配的主管部门,更应从改革的大局出发,实施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地区的财政状况产生了不同影响,在欠发达地区,乡级财政困境成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乡级财政困境的真相在于自筹制度与农业税的比重,取消自筹制度的税费改革使乡镇财政缺口扩大且形成乡镇债务增长,并出现乡镇财政危机,而消除乡级财政危机根本举措则是撤销乡镇财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