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俞鸿琳 《生产力研究》2007,(6):42-44,47
文章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分析影响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认为: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内生于治理环境。如果治理机制和治理环境不相吻合,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将无从谈起。公司治理的完善首先需要的是政府治理的完善。只有政府治理完善,对上市公司的干预减少,董事会、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才会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4~200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终极控制人金字塔结构控制类型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构建不同类型的金字塔结构对上市公司价值产生的影响不同。相对非金字塔结构,终极控制人构建分离型和非分离型金字塔结构更能够减低企业价值;相对于多链条金字塔结构,终极控制人通过单链条金字塔控制上市公司能够改善公司价值。研究结果还显示,终极控制人采用非分离型金字塔结构对上市公司价值产生显著性负面影响的程度大于采用分离型金字塔结构产生显著性负面影响程度,表明终极控制人即使通过构建非分离型金字塔结构也能够掠夺其他社会中小投资者,并且掠夺的强度高于分离型金字塔结构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属性、控制权比例、控制权与所有权背离程度、控制链长度等因素对上市公司价值进行了研究。回归结果表明最终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公司价值之间呈非线性的正U型关系,而所有权与控制权背离程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不显著。政府目标多元化导致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其目标并不一定是股东价值最大化,政府附加的社会责任给上市公司的价值带来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于下级政府部门。政府对上市公司控制链越长,企业受到政府的干预就越少,公司的价值就会越高;而控制链对于非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的价值影响并不显著。本文还发现不同非政府实体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之间价值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终极控制人特征、代理成本与公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股权集中体系中,终极控制人成为公司治理的热点.本文以2004-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表征代理成本的终极控制人特征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即第一大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两权分离程度、代理层级与控制方式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终极控制权变更视角研究上市公司金字塔控股结构的演变效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呈现"黏性"特征,60%以上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在这段时间内并未发生变更,但上市公司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复杂程度有日渐加剧的趋势,并且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变更越频繁,将会进一步加剧上市公司金字塔控股结构的长度、宽度和复杂度。因此,政府应鼓励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长期、稳健地控股,这样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金字塔控股结构的复杂性,提升公司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和追溯控制链的终极所有权研究方法,分析俄罗斯后私有化时期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征,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评价了私有化改革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度不透明,私人投资者以匿名的方式利用代理公司和境外离岸公司在背后间接控制上市公司;从终极所有权的角度看,俄罗斯企业的私有化程度非常低,其实质是俄罗斯政府改变了对企业控制的方式,即由过去的政府直接持股,转变为主要通过金字塔结构和其他控制权安排(比如"黄金股票")的间接控制;通过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比较,文章发现两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都表现出高度集中、政府机构最终控制的特点。对中国而言,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避免俄罗斯快速民营化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加强上市公司股东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另外,中国政府可借鉴俄罗斯的方式采用黄金股票等手段监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非大型企业。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依次分析我国政府行为、市场化进程和资本市场发展特征对公司终极控制权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私有性质终极控制股东为保护私有产权向政府寻租,为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和资源转移等多重动机选择集团化、股权集中的终极控制权安排;国有性质终极控制股东为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变革制度和缓解地方政府公共治理压力也会选择股权集中的金字塔结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期所形成的重筹资和上市公司独立性不足特征也使终极控制股东的上述动机通过上市公司更加容易实现.所以,特定终极控制权配置结构与特定制度环境下的终极控制股东利益模式相互强化,治理大股东控制和利益侵占则需要多种制度因素的协同变革.  相似文献   

8.
债务融资和掠夺-来自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95家公司为样本,本文重点探讨我国家族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动机。结果发现,无论是用短期债务融资还是长期债务融资来衡量,银行借款行为都反映了家族终极控制人的掠夺动机。具体表现为:终极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程度越大,负债融资的比例越高;在治理环境不完善的地区,这一特征尤其明显。这说明上市公司进行银行融资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挥债务的治理效应,而是为了增加其可以控制的资源,为终极控制人的掏空行为提供便利。本文的分析有提醒金融监管当局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胡科  张宗益 《技术经济》2010,29(4):86-90
本文利用2005—2007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探讨了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价值与终极股东控制权显著正相关,与现金流权、独立董事比例的相关性不显著;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与公司价值呈U型关系,且U型关系顶点左侧的样本数占整个样本的84.384%,即大部分的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控制在使其易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   总被引:259,自引:6,他引:259  
本文应用终极产权论 (theprincipleofultimateownership)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控股主体重新进行分类 ,结果发现 ,中国 84%的上市公司最终仍由政府控制 ,而非政府控制的比例仅为 1 6% ,因此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仍然是国家主导型的。然而 ,官方统计报告中对股本类型所做的国有股与法人股之分类 ,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中国上市公司终极产权者的模糊界定 ,进而使许多先前从事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误入歧途。本文按照新的控股主体分类标准对不同的控股类型———如国家直接控股模式与国家间接控股模式等 ,进行了绩效筛选比较 ,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确实密切相关。具体来说 ,在国家最终掌控的上市公司中 ,相对来讲代理效率损失最低的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 )国家间接控股 ;(2 )同行同专业的公司控股 ;(3 )整体上市。此结论为今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股权结构的改革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与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波 《财经科学》2011,(7):85-91
民生是中国城乡统筹改革实践的原动力。改革起始期,是民生呼唤下的自发改革与政策调整;改革深入期,是民生推动下的体制转轨与制度创新;改革攻坚期,是民生引导下的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30年农村改革历程,致使民生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改革的渐进式节奏相互吻合,推动着"人本"式的农村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政府控制、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政府干预对企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财务重述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不同层级的政府干预和地区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非政府控制的公司相比,政府控制的公司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更高,而公司所处地区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具体来说,公司所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越快、政府干预越少、法治水平越高,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低。本文为理解转型经济中政府在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中的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拓展了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提供了改善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l anti‐corruption effort moderate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 on enterprises’ private R&D investment using data from 2,587 Chinese A‐share listed enterpris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cal anti‐corruptio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ignificantly moderates the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enterprises’ private R&D investment. Firm characteristics (i.e., firm size and firm age) also show a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connection and enterprises’ private R&D investment; larger and older enterprise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innovative resources and business cooperation partners, and thus are able to reduce their degree of reliance on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government funding.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a transparent and fair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补偿效应——政府的角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突出制度环境,研究了政府干预对国有企业管理者薪酬激励效应的影响。同时,比较了政府这一制度约束与管理者权力这一契约安排之间的制衡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政府干预程度越低,管理者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有限,薪酬与企业真实绩效的敏感度越强,但这一现象只存在于管理者权力较小的企业。在管理者权力较大的企业,薪酬自定现象明显,政府干预的减少并未弱化管理者的权力,也没有提高薪酬激励效应。本文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制度环境对管理者激励契约的重要影响,并对现有相关文献加以扩展,指出了契约安排内的权力取向会削弱制度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省级腐败数据,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证明了在腐败的制度环境下,国有股权可以帮助民营企业避免政府侵害,因此腐败越严重、民营企业越倾向于国有化;并且,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容易受到腐败的侵害。本文发现无论是狭义国有化还是广义国有化都与企业所在地区的腐败率以及企业资产回报率显著正相关;此外,资产回报率越高的企业因腐败而国有化的概率越高。因此,“国有化”可能是中国民营企业面对政府侵害的应对措施。这对我们理解转型国家中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与政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he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 (QFII) scheme regula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firm innovation in China. By explicitly addressing the potential endogen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firm innovation, we find that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enhance firm innovation in China, suggesting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further relax its foreign capital investment control, for example, increase the quota of the QFII scheme.  相似文献   

17.
企业改制模式和改制绩效——基于企业数据调查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以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企业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研究公有企业的改制绩效,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消除企业的各种先天因素或改制前固有的优势,试图测试改制是否能够确实激发出显著的效率效应。分析发现,向私有产权方向改制的企业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不同的改制模式是改制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经营者持大股从效率上来讲是最优的改制方式,而平均分配的股份合作制的改制方式则具有较差的业绩效果。我们还讨论了其原因,以及为什么中国现阶段特定制度环境下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大股东控股。我们认为给定当前制度背景下,最佳的改革方案之一是股权向经营者集中,股权合理定价。因为只有市场的初次分配是有效率的,才能得到收入再分配的源泉。在此基础上,国家可通过各种税收设计,进行较为公平合理的收入再分配。  相似文献   

18.
The quality of institutions is at the cor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rowth of income and productivity of nations. A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shows how this is also true at the firm level. After taking stock of earlier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the efficiency of state-owned versus private enterprises, while we consider ownership as the core in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firms, we add quality of government as a determinant of the exter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o disentangle the effec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stitutions on firms' productivity, we use different sets of ownership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dicators.After having identified the top 350 private, state-invested (i.e. partially state-owned)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in EU28 and in more than 60 other countries between 2007 and 2015, we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models of firms' productivity augmented with ownership and quality of government.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regulatory and competitive conditions at the country level, on average, public ownership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firm-level TFP. This effect is however mitigated by high external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even reversed in some countries with a particularly favourabl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
政府补贴能否促进企业创新一直存在争议。与以往从资源视角探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不同,基于信号理论视角,以2012—2016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剔除非研发补贴的噪音并控制样本自选择偏误,实证检验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微观政策效应,以及企业层面制度因素(产权性质)和区域层面制度因素(制度环境)对该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补贴释放的积极信号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相比于国有企业,政府研发补贴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强;制度环境越好,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越强。研究理论丰富了科技创新政策有效性和信号理论相关研究。同时,研究发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补贴额度,不断深化所有制改革,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另外,企业还应充分发挥政府研发补贴信号的杠杆效应,拓宽外部创新资源获取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