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认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B:打倒“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学科的恢复重建作好了种种准备。那么,在这之后,学科蓬勃发展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A:的确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总结了“文化大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的经验教训,在公报中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从此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必须量力而行、经过论证、讲求…  相似文献   

3.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也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四个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银行是大生产的产物,又是组织和管理大生产的重要经济手段,在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怎样才能适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这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革同主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基本建设是固定资产有计划的扩大再生产,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建设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固定在一个地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必然要求改变同它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变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方式。这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会计也应作相应的改革。会计改革的必要性会计改革的必要性,是基于客观要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要求会计  相似文献   

6.
<正> 近几年,工农业生产部门相当普遍地建立了各种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生产责任制以及大包干责任制等等,改变了传统的计酬方式,使分配制度进一步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果。计酬方法的这种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作一些理论的说明。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很不平衡,计酬方法必须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所有制对分配方式的选择具有约束性,但所有制标准不能凌驾于生产力标准之上。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特定意义上的公有、私有和特定的计划与市场形态都可“和谐并存”,都是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手段”选择。为此不顾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仅仅“为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为公有而公有”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所有制标准不应该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瓶颈”,“和谐社会”的建立更需要“和谐所有制”理论体系作先导。  相似文献   

8.
建设现代化的执政党,是指执政党在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自觉地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的要求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适时地调整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使自身建设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和党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要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改革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那么改制就是改变公司或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外部关系和内部条件。改制是我国企业发展中一次大的变革,它既要有内部条件,也要有外部条件,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在规律。公司改制既不是一切从零开始组建公司,也不是简...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正是由于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与自觉性,不断促进改革深化和体制转轨,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现代高科技革命对中国现代化提出的挑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正处于一场新的高科技革命阶段,这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方式与速度,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能否经受得住这样的挑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建设的成败。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最重要依据。它的理论内涵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道路结合的必然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与中国工业化实践结合的客观规律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小康社会,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对外开放,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答案是:不存在单一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不是生产总值崇拜,它具有的多面性,决定了现代化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它要求坚强的政治核心领导并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它要求驾驭和利用资本;中国和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必然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我们过份地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独特性。产权制度的改革,并不意味着要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性质,而是为了我国的经济运作方式更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一、正确理解统计现代化 统计现代化作为政府统计改革的目标,是统计“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于“什么是统计现代化”,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广义的“统计”有三层含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分别代表统计活动的过程、结果、原理与方法。而根据辞典的解释,“现代化”意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的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现代化”的标准也各不一样。进入二十一世纪,以信息、网络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现代化”的标准必然烙上高新技术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构建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把握四项基本要求: 进一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对美好生活更高的要求, 进一步适应生产力更加平衡、 更加充分的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要求, 进一步适应疫情冲击后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挑战的要求。 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认识并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优势, 并把这种特殊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一般优长结合起来。 要在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加快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促进高质量发展、 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诸多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16.
宋东升 《经济论坛》2001,(15):4-4,13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结构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个先进的政党一定是不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能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领域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及时做出调整与变革。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诞生的,且在其 80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尤其是…  相似文献   

17.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加速计量工作向现代化,从而向国际接轨的重要技术基础。随着经济快速崛起的发展,经济体制改变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市场改变了,计量管理工作也应加以调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重要的任务是在原来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新质生产力反映生产力的新性质、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以及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也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突出在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相应地建立激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力发展和制度完善的基础是生产力主体——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确立和确认。  相似文献   

20.
心理阻力的三大来源改革就是要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在旧的规章制度被不断废除的条件下,多年形成的旧有的行为规范不再适用,传统和习惯也必然与新建立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相冲突。这时人们心理便会感到不适应、不习惯,从而产生抵制变革的心理。这种抵制变革的心理就构成对改革的心理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