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中等收入陷阱"讨论成为一个热点。相关研究表明:比较优势丧失、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政府治理失灵、外部误导等因素是相关国家落入这一陷阱的主要原因。从国内外形势看,我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诸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改革滞后、国际捧杀一系列的风险。应通过攻坚性改革,完善包容性经济体制、分配体制、教育体制、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使普通人群能参与经济发展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成功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经济导刊》2011,(4):11-12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被突破,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自身机制及体制矛盾难以克服,不能成功过渡使发展陷于停滞,社会出现政治动荡和不稳定,无法转为高收入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出席停滞或回落,  相似文献   

3.
刘波 《广东经济》2011,(3):51-53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国进人中等收入阶段,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被突破后,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自身机制及体制矛盾难以克服,不能成功过度使发展陷于停滞,社会出现政治动荡和不稳定,无法转为高收入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停滞或回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经过了30多年的经济改革与持续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期间,韩国经过8年时间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了亚洲乃至全球的成功典范.1987年韩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96美元,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015年韩国人均GDP为25990美元,位居世界第28位.通过总结韩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结构改革,并从生产函数视角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最后指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特别是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中等收入转型时期。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认同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难题。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需要应对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社会、政治和经济挑战,这对于人均GDP刚刚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社会     
"中等收入陷阱"的突出表现是原有支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耗尽而形成的经济停滞,而"转型陷阱"的主要表现则是改革或转型中形成  相似文献   

7.
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是否会落入拉美和东亚一些国家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倘若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对依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全球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中国能够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则会为其他发展阶段比中国低的国家展示美好的发展前景。尽管面临"人口红利"衰减、"投资+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难以持续、收入分配拉大和环境资源约束增强等挑战,但由于中国依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加速阶段、区域经济结构差异较大、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未来10~15年我国经济保持7%以上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较小。未来我国面临的真正威胁是"高收入之墙"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改善分配、优化结构、鼓励创新和保护环境,而实现这四大政策目标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8.
巴西是拉美第一大经济体,“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近些年的发展举世瞩目.但它也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四十余年.教育水平不高,教育不公平现象严重是巴西至今仍在中等收入国家之列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教育角度试析巴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2008年人均GDP为3315美元,进入了中下收入国家的上限,这一阶段规模性收益仍处在递增阶段。但这一时期已经处于发展与转型的时期,利用高增长的机会加快增长机制的转变,才可能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否则有可能陷入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停滞阶段。本文将从世界各国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如何吸收国际发展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突破正在面对的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标志着正式进入"上中等收入"行列。本文通过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南亚等国家进行比较,归纳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的共同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类型。借鉴各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将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四个可能,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可以采纳的措施。如:建设有效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制度改革,做到藏富于民;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发挥金融市场的核心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4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7575美元,中国逐渐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目前,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是一种趋势,这意味着重大的转变将会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此刻认识和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非凡.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来研究新常态下中国应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在这些国家中除了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能够成功跨越以外,其他国家都深陷其中无法发展。中国在2010年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此种情况中国如何立足基本国情,借鉴他国经验,成功避免陷入其中是值得思索的。  相似文献   

13.
胡祖六 《商周刊》2011,(17):29-29
"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规律,而是人为结果。如果开始盲目自大、不思进取、停止改革,让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绑架经济政策,中国可能不知不觉地走入一个自设的陷阱。  相似文献   

14.
经济转型中的制度陷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无效制度安排长期存在的制度陷阱,从而使许多转型国家陷入一种持续的秩序分裂与经济衰退状态。能否成功跨越制度陷阱将直接影响到转型国家能否建立起一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制度陷阱的形成与转型国家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社会利益结构、转型战略选择以及政府行为具有密切关联。经验表明,转型国家需要在一个有能力的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审慎的转型战略选择来循序渐进地推动制度改革,从而成功跨越制度陷阱,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史表明,每一个发展阶段,经济体都会面临不同的"发展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经济体从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所面临的一个障碍。2009年,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通过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诱因及特征出发,说明中国一定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目前还需要做什么。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文献,在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厘清制度体系对经济增长方式和动力、经济结构转变和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的影响途径和作用机理,建立起一个较为系统的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据此进一步探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府奇 《时代经贸》2013,(22):253-253
我国国民收入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我国经济仍面临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转变,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城市化进程受阻等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很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必须以包客性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型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乔宇 《生产力研究》2012,(5):135-136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而难以进入高收入社会的发展现象,是一国在发展阶段跃升过程中发展战略转型失败的结果。文章分析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典型国家的发展困境,以及中国面临的风险。中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取得了富可敌省的财富奇迹.但同样难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宿命般困扰.比照有关媒体总结概括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方面特征,其中多数在该市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问题甚至很典型、很严重.不过这种困扰可以通过改善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幸福追求的转型来克服.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凸显出了“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其根源在于产业和需求结构不合理.本文利用计量经济的方法证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调整对中国顺利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有积极作用,并提出结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