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进一步研究探索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计划体制模式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必须以指导性、政策性计划为主。以指导性计划为主,从全国来说,并不完全排除国家对一些重要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强制执行,有的甚至是通过行政立法手段来推行。但作为省级,除落实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外,应象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那样,基本取消生产领域里的指令性计划,在流通领域包括进出口在内,视市场发育情况,适当减少并及时调整计划管理的品种和数量,对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和最低保护价。为了提高指导性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提高制定和实施计划的社会参与度,实行发挥计划系统的作用与发挥各种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系统的积极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计划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以提高计划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正> 国家指导价格是不久前才提出的一种重要的价格形式。从价格改革的方向看,它也许是未来的主要价格形式。但是,关于国家指导价格的作用、基本形式、适用范围、定价原则等问题,现在都还在讨论之中。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现在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一部分商品的生产完全由市场调节。采用现时的计划形式,一个企业生产的某一种商品,由国家调拨部分实行指令性计划,另一部分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当一个企业不只生产一种商品而是生产多种商品时,每种商品的生产都有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这种计划执行起来就很复杂。而且生产的商品即使属于指令性计划,不只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不能由国家经济机关全部按平价调拨给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往往不能全部适用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积压。因此,应逐步全面实行指导性计划,来代替指令性计划。我认为指导性计划的根本特征是企业有权根据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上为本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供应及生产的  相似文献   

4.
<正> 1984年以来,我国在指导性计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的计划体制改革并未出现实质性转轨,相当一部分企业处在“指令性计划无指令,指导性计划无指导”的真空状态,产品积压、投资重复、停工停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指导性计划实施的深化已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指导性计划是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5.
浮动价格这种价格形式的出现,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在我国具有它的客观必然性。 为了正确地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要求在保持价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改革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划分计划经济中指令性价格和指导性价格。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可以采取直接的指令性计划形式,可以采取间接的指导性计划形式,也可以采取直接的指令性计划和间接的指导性计划同时并存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万龙 《大陆桥视野》2012,(16):34-34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在管理体系、计价方法、计价依据及管理手段等方面作了许多改革,使沿用多年的概预算定额从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根据市场价格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来预测工程造价,并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节约投资、降低造价。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在管理体系、计价方法、计价依据及管理手段等方面作了许多改革,使沿用多年的概预算定额从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根据市场价格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来预测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节约投资、降低造价。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应该是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为此必须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这就表明,指导性计划将要阔步登上我国计划经济的舞台,成为计划管理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改革计划体制,是否还需要指令性计划?不少同志认为,虽然大幅度削减指令性计划指标是改革的必然要求,但国家不可能全部取消指令性计划,否则我们的计划就与资本主义那种“天气预报式”的计划没有区别了。我们认为,彻底的改革态度是,凡违背商品经济规律、不利于发挥市场积极作用的管理方式包括指令性计划方式都应当从根本上改革,但这种改革既不是简单地缩小或取消指令性计划,也不是仍然继续维持或保留某些传统的指令性计划方式,而是要创新一种与市场原则相容、能够有计划地引导和调控市场的新型计划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