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邓阳 《经济视角》2015,(1):41-45
多年来,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等问题一直备受众学者关注。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凸显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实际上,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金融开放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又带动了新的金融风险,而金融监管又是因为金融创新的催化。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对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博弈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在新形势下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金融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券业、银行业以及保险业相互间的业务划分变得模糊起来,金融界在新形势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冲击着传统金融监管模式。因此,研究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很有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理模式中的存在问题,然后再依据金融监理模式监理的原则,探寻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理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会自律文化对经济、金融发展具有显见的重要作用,但如何对此进行实证评价一直是个难题.文章以银行发展和金融监管为切入点,通过跨国实证分析基本确认了社会自律文化在金融发展和金融制度选择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与较高的社会自律文化对应的是较高的银行绩效、较低的银行腐败、较高的监管效率、更加综合的业务经营方式以及更加独立和一体化的金融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零售业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并基于“互联网+零售”对传统零售业经营业绩、商业模式的影响视角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资产业务三大业务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引起金融脱媒并危及到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商业模式,其影响路径与零售业具有相似性.根据零售业苏宁模式、银泰模式的突围路径,本文提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两条策略路径——自身转型优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本文建议政府应在互联网金融监管、商业银行增长模式、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和商业银行结构优化四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5.
王大贤  孙爱红 《经济师》2003,(1):246-247
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 ,也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 ,对金融监管提出严峻的挑战。文章重点比较分析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金融监管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金融监管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及其作用选行分析,接着,界定了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类型,随后,分析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最后,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进行了相关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7.
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春玲  高杨 《经济视角》2009,(12):54-56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后,鉴于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理论界和舆论界纷纷指责金融企业的贪婪和监管机构的放纵是导致本轮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迫干压力,各国政府和监管部门不约而同表示要在尊重自由市场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企业和金融产品的监管。本文在研究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基础上,结合美国金融改革新方案的主要内容,指出今后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倩  汪军 《经济视角》2005,(4):56-57
结构性金融监管是包括市场准入和兼并控制、业务发展、地区限制及各类金融机构活动范围限制等的复合性监管政策,其主要目的是控制金融系统的结构,阻止市场力量过分集中,防止潜在利益冲突,从而确保金融业的高效、稳定。因此,实施何种结构性金融监管政策体现了政府对金融业不同市场结构的看法以及对竞争和集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后,鉴于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理论界和舆论界纷纷指责金融企业的贪婪和监管机构的放纵是导致本轮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迫于压力,各国政府和监管部门不约而同表示要在尊重自由市场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企业和金融产品的监管.本文在研究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基础上,结合美国金融改革新方案的主要内容,指出今后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金融的过度创新。或者说是因为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业务。在此背景下,对金融监管如何应对金融创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国内金融稳定的前提下鼓励金融创新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我国在金融制度不健全、金融体系比较脆弱的条件下.如何把握好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的度与节奏,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融控股公司运行的特殊性必然导致其利益主体的冲突性较其他企业更为激烈。受金融行业严格管制的影响,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受到削弱,内部治理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则大大提升。严格的行业监管是对公司治理的一个有效补充,但在综合监管手段匮乏的情况下,应强化以提高市场透明度建设为目标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论资本经营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的组合一直是会计学界深入讨论的财务管理议题。笔者认为 ,随着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逐步完善 ,资本经营型的财务管理必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财务管理的全部目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企业资本和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美国金融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使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陡增,并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资产证券化增加金融市场系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倒买倒卖的市场运作模式、资产支持的证券流动性不足以及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复杂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后应加强我国资产证券化金融监管工作,坚持以有限管制和间接管制为原则,减少直接干预;坚持慎重选择资产证券化类型,逐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原则;坚持以规范的信息披露为原则,防范系统风险。  相似文献   

14.
吕建锁 《生产力研究》2005,(6):104-106,F0003
企业改革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政府财政改革相辅相成。一方面,通过重新构造企业制度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营运主体,以改变政府财政状况和促进公共财政模式的建立;另一方面,政府财政通过规范内部运作方式、明确支出范围和完善监督机制,以推动企业发展。两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与财政模式。  相似文献   

15.
黄湃 《经济经纬》2006,(5):128-131
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问题。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的形成机理在于:决策层顾虑发展民营银行会削弱国家对金融资源的控制,降低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等。然而,随着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催生的金融问题日益凸现。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金融调控和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的条件下,逐步解除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应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奥巴马签署的《美国金融改革法案》旨在解决此次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在不断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最大限度的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该法案是近年来对美国未来金融业发展以及金融机构监管较为深远的一项改革法案。它将给中国金融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要求我们既要尊重金融市场化发展规律,推进金融创新,加强市场透明度,同时也要在统一监管方面做足功课,并积极促进国内监管改革向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国内外金融机构将在同一个市场环境和同一套监管规则下直接竞争。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量正在迅速扩大,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金融创新将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在对国内外金融创新现状做出全面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从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资产证券化和证券投资机构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和混业经营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财务监督体制下国有垄断企业四类代理成本分析与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爱浩 《当代财经》2011,(9):117-129
文章以代理成本经典概念为依据,对财务监督体制下国有垄断企业四类代理成本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国有垄断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市场价值创造效率损失,测算出国有垄断企业四类代理成本。测试结果显示,国有垄断企业委托代理效率非常低下,市场价值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在社会融资90%以上的比例集中于银行,单一的融资形式是造成金融效率低下、增大银行业风险的重要原因,必须大力规范、发展直接金融.资本市场应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共同发展,规范、发展证券供应者与需求者,完善立法和加强监管.应该建立一个以工商企业短期直接融资为主体的货币市场.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自由化的总体发展态势情况之下,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出产业链分工连续细化,发包规模、地域持续拓展,承包市场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等发展趋势。在此国际大背景下,北京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具体表现在市场需求主体持续增长、产业集群效应显著、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等方面。北京应通过制定鼓励性的财税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组建大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推行行业标准化、加强风险控制与监管,进行多层次人才培养等措施,充分发挥北京金融服务外包潜力,促进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