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区域经济协调:振兴东北经济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经济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走协调发展的道路。要突破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受地区利益、体制、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阻碍 ,实现东北经济的协调发展 ,必须做到 :科学规划 ,统筹协调 ;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协调 ;筹资主体与筹资渠道协调 ;突出重点与区域协调 ;基础设施与非基础设施建设协调 ;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  相似文献   

2.
东北振兴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董林 《经济师》2006,(1):277-278
文章分析了东北振兴目前存在的比较优势与面临的问题,并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了若干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3.
创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东北经济再度辉煌.本文阐述了区域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分析了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制约,探讨了创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借助金融中心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东北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共同市场构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实质性的合作,以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本文在分析了东北区域经济合作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基础上,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利益共享与区域利益补偿三方面研究了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并提出推进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钟贤巍  辛本禄 《经济纵横》2004,(5):33-35,15
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区经济严重影响了东北整体和长远的发展。政府经济行为的特点构成了东北的行政区经济属性。东北行政区经济的形成和不断强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东北振兴的过程应是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宏观上,要对整个东北区域发展做总体的市场性规划,三省及相关市区之间建立经常性制度性对话和协调机制;微观上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弱化和退出“经济主体”的角色,资源配置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在地缘、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建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本文探讨了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物流与绿色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二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8年云南省区域物流系统与绿色旅游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区域物流子系统与绿色旅游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总体为区域物流发展滞后型;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两系统存在显著的耦合互动效应,二者的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衡逐渐过渡到中级协调;近年来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速度逐渐变缓,主要是受物流从业人数、邮政营业网点数、生活垃圾清运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能源加工转化率等短板因素影响。云南省应努力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完善旅游区相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旅游区清洁能源的使用,鼓励新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区域比较看东北经济的振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经济的振兴恰逢中国的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发展的新阶段,东北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重化工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本基础,重化工业化对东北经济的振兴是千载难逢,而且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的重大机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审视东北经济的比较优势,并进行相应的产业整合,就成为东北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从公共产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相关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在振兴东北中财政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其次从财政支出和税收优惠两个方面探讨了财政政策支持东北振兴的工具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环境危机让"振兴东北"有了新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现阶段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面对潜在的环境危机,形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生机制,成为新阶段东北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少协作、区域竞争力弱。必须深化改革,建立协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才能推动和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此,应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机构,科学合理地明确京津冀各自的功能定位,调整现行财税制度、考核制度等制度安排,制定区域资源协同利用共享使用政策,促进区域要素合理流动,统筹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生态建设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水休闲旅游规划是生态型城市发展旅游经济的创新点。如何整合区域内水利资源、合理规划和运营区域内滨水空间,如何引入生态循环式管理理念和开发规划步骤评价体系的同时确保水休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生态循环经济建设协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主要探讨城市水休闲旅游"不规则锥形"规划模型,并从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常规性思路剖析、规划战略理念与切实目标、模型猜想与构成因素分析、模型运行程序设计、模型困境、时空拉升理念设置这六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期更好拓展城市规划经济。  相似文献   

13.
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它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与和谐以及公众积极参与发展的基础上,它特别强调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生态合理性。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城镇与乡村之间、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与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有民主制度作基石,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有赖于民主制度的保障.市场经济与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正向关系,能够互相促进;又有负向关系,制约着对方的发展.必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让市场经济为民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民主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强环境高水平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攀枝花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崛起的一座工业城市,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钒钛基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开展攀枝花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三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研究,对于推动攀枝花社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以攀枝花钢铁产业为例,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剪刀差方法,对攀枝花1999—2017年钢铁产业、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与各系统演化方向及演化速率的差异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表明:攀枝花钢铁产业、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加强;三大系统两两间的演化差异增大;区域经济系统演化速率较快,钢铁产业系统演化速率缓慢,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以新的发展观看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创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的发展观来看,西部经济发展必须从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以跨越式的发展方式、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人与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的目标模式。这就需要在西部形成一套生态经济开发的创新机制,这个创新机制包括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7.
鉴于旅游客源地市场竞争激烈,旅游市场变化巨大,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就成为山西省发展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策略。厘清实践过程中制约一体化进程的因素,明确宏观协调、均衡发展的战略步骤十分重要。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概念出发,分析山西省目前区域旅游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政府职能、社会力量和企业利益间的不协调关系,以及统一宣传、产业结构、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科学规划和协调,实现山西区域旅游一体化,可以极大地提升山西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传统计划体制背景下启动的,也是在一定的改革意识引领下发生的,但在传统政治经济学框架内形成的改革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者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对中国经济进行分析,获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但是,我国经济学理论的转型还没有完成。为了深化市场经济的改革,如何科学地认识市场经济,怎样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体现现代精神,都需要在范式转型的前提下继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探索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空间发展理论和经济系统协调理论为基础支撑,以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协调模式为研究目标,探索出具有时序和空间特征的海洋经济协调模式,在时序上包括点域、点轴和网络型三个发展阶段,在空间上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中部、东部以及西部的海洋经济空间区域,并设计出各个区域的海洋产业体系及重点海洋产业,最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衔接的促进手段及方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