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构建
|
|
|
|
|
朱杰 李溥《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25卷第8期
|
|
从产业集群理论出发,通过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分析,确定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集群创新特性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建立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平台;通过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分析,构建了汽车产业集群三大创新平台:管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品牌创新平台.
|
2.
|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策略 被引次数:1
|
|
|
|
|
乜堪雄《商业时代》,2009年第21期
|
|
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形成产业集群至关重要.产业集群最突出的效应是低成本优势与专业协同,集群内部通过较细致的分工形成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协作网络,从而大大降低各种成本.本文以重庆为例,探讨了其汽车产业集群效应及发展策略,以期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所启示.
|
3.
|
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实证研究——以长春汽车产业为例 被引次数:2
|
|
|
|
|
侯志茹《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27卷第3期
|
|
内外动力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竞争基础.本文以长春汽车产业为例,通过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研究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因素与机制,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研究结论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
|
4.
|
产业集群形成与政策引导
|
|
|
|
|
王瑞林《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9卷第4期
|
|
根据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及其特征设计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业集群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产业集群组织程度、产业集群达到的技术水平,结合产业集群成长实际过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原始聚集期、产业协作期、产业集群形成期与优势竞争期,每个时期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
5.
|
汽车工业是以产业集群的方式而发展的
|
|
|
|
|
钱平凡《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206期
|
|
国际汽车工业基本上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而发展的,但不同国家汽车工业的集群化方式并不相同,如美国是通过基于大量生产方式的产业集群而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先者,日本是利用基于精益生产方式的产业集群而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后来居上者,而西班牙则借助于外商投资的产业集群而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后起国家的代表。作为培育与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形成并释放出产业集群的联合行动效应至关重要。
|
6.
|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
|
|
|
|
赵子健 岑树田《广西经济》,2006年第5期
|
|
一、广西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一大批中小企业崛起。我区各地尤其是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先后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如柳州已形成冶金、机械、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桂林已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南宁已形成食品加工,桂西已形成有色金属,玉林已形成玉柴机器、福绵服装业等产业集群。
|
7.
|
汽车产业集群效应与政府策略——基于重庆的实证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乜堪雄《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27卷第4期
|
|
汽车产业集群是培育与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形成产业集群至关重要.它所产生最突出的效应是低成本优势与专业协同,集群内部通过较细致的分工形成了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协作网络,从而大大降低各种成本.本文基于重庆的实证分析提出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政府策略.
|
8.
|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
|
|
|
|
颜炳祥 王立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24卷第9期
|
|
从开放的市场、FDI效应及国际化的经营策略3个方面入手,分析经济与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对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整合和重构汽车产业的价值链;通过嵌入全球性的价值链体系,从中搜寻、捕捉、创造新的价值;实施FDI战略,促进技术溢出效应,完善产业布局,形成国际化的集群网络体系,提高集群网络的创新能力;通过全球化经营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克服汽车产业集群固有的刚性,推动集群生命周期的更替;国际化的市场策略可以扩大集群内产品的市场空间,扩大集群生产要素的来源渠道;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变动与经济地理的变迁,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加快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汽车产业的集群效应,提高产业效率。
|
9.
|
县域产业集群创新、工业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以安徽省为例
|
|
|
|
|
《科技和产业》,2019年第2期
|
|
区域工业化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而产业集群发展则依赖于集群的创新发展水平。因此,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是取得集群竞争优势,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安徽省为例,在分析近年安徽省工业化进程和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统计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产业集群创新与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协同关系,并依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体系得出产业集群创新推动区域工业化发展的结论。
|
10.
|
十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
|
|
|
|
|
孙冉《商》,2013年第16期
|
|
十堰是东风汽车公司的摇篮和发源地,拥有全国最具实力的汽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最大汽车配件交易市场。十堰市汽车产业已形成以中重型货车、客车、微型车、专用车和零部件协作配套为主体的汽车工业体系,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实力,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十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与十堰市汽车工业规模极不对称;出口集群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不突出等原因制约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
11.
|
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工业园模式 被引次数:6
|
|
|
|
|
程达军《商业时代》,2006年第11期
|
|
循环经济工业园是利用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理论设计或改造形成的一种新工业组织形态,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形态。循环经济工业园与产业集群具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可以看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建立可以借鉴产业集群理论甚至可以依托于已经成型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一样,循环经济工业园要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并形成园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和灵活的进入、退出机制。
|
12.
|
广州市花都区循环型工业发展战略模式探讨
|
|
|
|
|
慈福义 佘丽敏 梁璐《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25卷第2期
|
|
我国已开始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但目前很少有学者对大范围的循环型工业系统进行研究,因此,该文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探讨循环型点轴模式和区位导向战略模式的应用.花都区应采用由"一主三副"的循环型增长极体系与一横一纵的循环型发展主轴线有机组成的循环型点轴模式,并发挥区位优势,逐步形成循环型汽车产业集群、循环型金银珠宝产业集群、循环型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循环型纺织与服装产业集群、循环型化工产业集群、循环型金属制品业集群和循环型临空产业集群.
|
13.
|
安徽和县盛家口麻油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
|
|
|
|
陶训健《经济视角》,2011年第18期
|
|
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许多产业集群尚处在形成阶段,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技术落后、品牌缺乏、自我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弱、政策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安徽和县盛家口麻油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对策.
|
14.
|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汽车工业园区发展研究——以安徽合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
|
|
|
|
|
海岚 段雅君 曾袁园《当代经济》,2010年第16期
|
|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动力.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工业园区的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根植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政策建议,以提高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
15.
|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过程及机制研究述评
|
|
|
|
|
刘芹《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7期
|
|
产业共性技术作为竞争前技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共性技术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和共性技术的互动关系,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促进了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的重要平台。然后,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供给、创新系统、扩散研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激励措施和未来研究展望。
|
16.
|
产业集群升级路径选择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田依林《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8卷第12期
|
|
我国产业集群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日渐形成的前提下,随着国际化和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主要优势还是低成本,处于集群发展的低端。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社会网络锁定、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及技术锁定等,提出我国只有实现产业集群升级才能摆脱锁定状态,进而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即构建优质的社会网络、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及公共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力度等。
|
17.
|
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
|
|
|
|
《中国市场》,2019年第8期
|
|
近几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展现出稳中有快的发展态势,现已成为安徽省重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产业总产值、总体发展状况、产量增长速度等多方面分析了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安徽汽车产业存在的规模经济较小、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份额低等问题。另外,通过分析安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提出了对安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些建议,即运用产业经济学知识通过产业集群挖掘发展潜力,这些对策建议对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8.
|
从集群品牌视角探讨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
|
|
|
|
|
钱芳《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3期
|
|
汽车工业是重庆经济的支柱产业。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想更好地实现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就必须打造集群品牌。本文在对集群品牌的涵义与特征阐释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汽车产业的实际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打造集群品牌的必要性,以及重庆汽车产业集群品牌的构建基础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依靠实施品牌战略来提升重庆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重庆构建汽车产业集群品牌战略的思路及对策。
|
19.
|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与政策建议
|
|
|
|
|
陈本炎《商业时代》,2011年第33期
|
|
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目前还存在创新动力较弱,缺少竞争优势,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存在问题,产业链发展不完善,制度建设和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可以考虑依托龙头企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德阳模式"和依托工业园区的集群发展模式.对与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推动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新,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政府的职能,依托工业园区和高新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
20.
|
论盐城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次数:1
|
|
|
|
|
陈鸿祥《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26卷第Z1期
|
|
产业集群作为经济活动的普遍现象,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盐域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盐城汽车产业所处的区位状况、自然禀赋、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和政府支持等相关因素.阐述了盐城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在对盐城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特征、存在的问题等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盐城汽车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