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世润  邵国武 《时代经贸》2012,(24):155-156
米糠富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含有优质的保健油,是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的健康食品资源。利用米糠的深加工,既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米糠资源,又能得到高营养的优质食用油。本文对4500吨米糠营养油项目开发的目的、意义、环境评估、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源产业走循环经济道路,延长产业链,推进煤炭深度开发。发展成为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产品多元化有电、热、粉煤灰水泥、粉煤灰烧结空心砖。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草原旅游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南方草原旅游前景,探讨了南方草原发展旅游的可行性和旅游开发与草地资源综合利用及保护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南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方向和主要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宏观经济研究》2007,(2):I0002-I0003
经过40多年的开发,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向纵深推进,开发的重点由原材料向钒钛新材料延伸,钒钛优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结合满洲里市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设规划角度对满洲里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提出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专项规划定位、规划期、规划任务、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矿业开发密集地区的特点,从尾矿综合利用、土壤重建、植被重建、生态农业建设、矿业生态园区建设及全方位生态建设六个层次论述了该类地区的景观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追求个性化、体验性的旅游,传统的旅游,尤其是文化旅游开始逐步向“深度旅游”发展。首先探讨了“深度旅游”内涵及深度旅游与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其次描述了无锡吴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吴文化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解决无锡吴文化旅游发展弊端的方法在于进行“深度旅游”开发,最后提出了无锡进行吴文化深度旅游开发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乡村旅游出发,基于中牟县的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对乡村旅游可进一步开发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进行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一、国外流域成功开发模式的经验1.因地制宜,选择重点,综合利用,形成特色。国内外实践表明,根据国情区情域情选择开发的主导目标,综合利用水资源的战略是经济可行的。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是世界流域开发的一个成功典型,流域管理局从防洪入手,突出发展水运、水电、配合火电、核电、优先  相似文献   

10.
正西部大开发已逾10年。西部各省、市(区)都在10年大开发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平心而论,这些成就更多地表现在规模与数量的扩张上,其开发的粗放性程度还比较高。西部地区今后的深度开发和全面开放应当将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集约化深度开发、低能耗环保开发、合作型民生开发、宽领域外向开发和制高点前瞻开发作为其深度开发全面开放的战略新维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滇西南山区陆稻改良技术的农户调查,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统计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效益评价体系,并将其分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子指标,每个子指标又分为若干具体指标。在各指标指数值的基础上,建立权重判断矩阵,确定反映贡献大小的指标权重系数,根据各指标加权指数值计算子效益和综合效益。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滇西南山区陆稻改良技术采用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浅析美国农业产业的成功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美国农业形势,特别是水稻产业的商品经济形势。分析了为实现生产高效率,产品高质量而采用的科学技术和生产集约化形式;为增加农民的收入而采用的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为开拓市场而设计的农产品种类;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为实现最大的产品销售利润而形成的农业联合经营组织。通过比较、研究和分析,对中国农产品区域化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加工,农业生产规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与读者商讨。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庞英  张绍江  陈志刚 《经济地理》2006,26(6):1037-1041,1046
文章尝试性地提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并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和特征,为制定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为国家制定耕地利用、保护和耕地整理、补偿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异;森林覆盖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力资本水平等8项指标是决定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主要结论或政策启示是:政府对耕地的保护政策、补偿政策,不仅要考虑耕地数量,更要考虑耕地利用效益状况,实行高效益高保护、高补偿。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广大农民如何脱贫致富,尽快实现小康目标,是亿万农民追求的目标和最大向往,也是各级领导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课题。如何使山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尽快实现小康目标,通过吉林省15年的探索,关键是开拓山区空间领域,建立人工调控立体网络开发模式,向空间生产力要综合效益。总结吉林省长白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15年经验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了系统能流和流物的转化效率,建立了多层次,多梯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分为基于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基于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三种典型类型,其发展需要在运行机制、公共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构筑起完善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的整合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承丽  唐凯  周国华  周文丝 《经济地理》2012,32(3):63-68,81
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一直以其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引领湖南省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然而,在传统的"非整合、非合作博弈"的发展模式下,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也出现了诸如"经济效益不高、土地利用不集约、数量较多、空间布局过散"等问题。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发展的现状评价,以建立协调的"竞争—合作"关系和最佳的整体综合效益为出发点,提出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发展的"等级整合、空间整合、多级管理整合"发展模式及"市场服务、产业关联、创新共享、政府支撑"等四个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王慧 《经济地理》1997,17(4):30-36
本文提出“综合效益协调度”和“综合效益协同度”两个新指数。分别用来衡量综合效益发展水平及发展过程的协调程度。同时,选取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指标群,对陕西省各地市“八五”期间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水平、综合效益协调程度、综合效益递增幅度及递增过程中的协同程度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对长江三角洲农业环境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水稻种植是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以江苏省为例,在田间试验、农户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省主要生态稻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及其环境和经济效应。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省生态稻作主要有稻鸭共作型(丹阳)、环境友好型(吴江)和沼气复合型(淮阴)三种典型模式;(2)这三种稻作模式在土壤肥力、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当地常规的集约化稻作模式。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区生态稻作模式的发展,以有效的方式减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环境问题,文章就配套政策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这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非凡,为黄河流域各省份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会。河南是中部大省,位于黄河的中下游,以河南省为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河南省绿色水资源利用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作出综合评价,并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研究2013—2018年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水资源利用率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13—2018年河南省绿色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是两者之间并非一直同步发展;绿色水资源利用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程度逐步提高,经历了从严重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优质协调五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政府倡导的农业科技项目效益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政府倡导的农业科技项目效益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2年期间中国农业科技项目产出、农业生产投入和科技推广投入等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影响农业科技项目效益的主因子,然后利用熵值法确定因子权重,并对1995—2012年中国农业科技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科研成果传播和生产投入两个因子对农业科技项目效益的影响很大。建议:中国政府应加大对科技人力和科研资金的投入总量,增加科研成果传播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