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安徽省统计数据,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进行测度,然后运用扩展的Kaya等式和LMDI法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进一步对脱钩效应及其贡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安徽省建设用地规模以年均4.8%的速度不断扩张,同时,建设用地碳排放以年均12.87%的速度激增,到2019年达到747.23万吨。建设用地碳排放增加的驱动因素按贡献大小排序依次是能源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经济增长和城市人口密度,促进建设用地碳排放减少的因素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建设用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弱脱钩,对脱钩经济增长努力有效的五大因素按贡献大小排序依次是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建设用地规模、能源强度和城市人口密度。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控建设用地规模等可成为未来安徽省抑制建设用地碳排放应优先考虑并重点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首先基于Laspeyres分解法将广东省1995—2014年的碳排放累计差异分解为碳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结构效应、经济增长效应,通过计算发现经济增长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首要驱动因素。其次,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广东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1995—2014年间GDP与碳排放经历了从"弱脱钩"转变为"强脱钩"状态,但总体上仍然呈"弱脱钩"状态。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广东省碳排放路线图呈倒"N"型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Tapio弹性脱钩指数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产业所处脱钩状态不同:贸易餐饮业为强脱钩;农业为弱脱钩;生活消费处于增长连接;工业与建筑业均为扩张负脱钩;交通邮政业为强负脱钩。(2)能源强度和产业规模是促进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效应类型。能源强度是工业、交通邮政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具有促进作用;该效应也是贸易餐饮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起抑制作用。产业规模则是农业、建筑业和生活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均具有促进作用。碳强度和能源结构由于能源消费品种单一而作用微弱。最后提出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碳源—碳汇模型,测算并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2007—2017年土地利用的碳收支量,并在此基础上应用LMDI分解模型与Tapio脱钩模型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7—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的净碳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79%;(2)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规模是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的正效应因素,碳排放强度与土地利用效率是抑制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的负效应因素;(3)10年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除2009—2010年、2015—2016年呈现扩展连接外,其余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最后,从碳减排与碳增汇视角提出土地低碳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弹性脱钩方法,分析了2000年~2010年间河南省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笔者基于因果链分解的思想,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进行分解,并采用对数方法研究脱钩因子的影响力。结果表明:河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大多数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能耗脱钩因子的影响力总体为正向影响,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程度起主导作用,减排脱钩因子影响力较弱。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碳排放不断增加和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加剧,制约着农业的持续发展。在测算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基于脱钩理论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产值之间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993-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由1993年的558.92万吨增加到2011年1358.47万吨,农业碳排放和农业产值之间呈现增长联结状态。通过LMDI模型对脱钩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农业生产资料消耗的快速增长是导致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的因素,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减小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减少农业碳排放进而打破农业碳排放和农业产值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短期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爱文  李东 《技术经济》2013,32(1):106-111
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Kaya恒等式,使用LMDI方法,建立扩展的Tapio脱钩模型。选取1990—2010年中国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数据,对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期间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弱脱钩关系,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强度降低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关键。最后提出"降低能源强度、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的对策以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相似文献   

8.
基于投入视角的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基于投入视角,测算分析发现,1993年~200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分别年均增长4.08%和2.38%;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所导致碳排放年均递增3.45%、4.65%、20%、77%、22%、38%,且区域差异特征7.4.1.0.明显。测算分析表明,1994年~200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弱脱钩、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以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为主。从主要农业省区的脱钩弹性来看,江苏、湖北、湖南等3省以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为主;山东、广西等2省以强脱钩、弱脱钩为主;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广东、四川等6省多种弹性特征并存。  相似文献   

9.
利用Tapio模型测算1996—2015年新疆和全国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新疆农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新疆及全国农业碳排放整体呈增长趋势,且新疆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农业碳排放以弱脱钩状态为主,但波动幅度较大,稳定性较差;土地利用方式变迁、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技术创新是新疆农业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倡导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推动绿色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低碳农业科技投入与推广,能有效减少新疆农业碳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揭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缓解高碳土地利用模式并探寻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意义重大。文章在计算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应用Tapio脱钩模型探讨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并分析脱钩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及原因。结果表明:(1)1996—2015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从扩张性负脱钩逐渐向弱脱钩和强脱钩转变;(2)2005—2015年,市域层面主要表现为强脱钩、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三种状态,其中2000—2005年以轻度弱脱钩为主,2010—2015年以高度弱脱钩为主;(3)脱钩程度较高的市域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和森林覆盖率高的山区,而负脱钩的地区主要是以发展高耗能工业为主的地区。在研究时段内,广东省在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脱钩水平较低以及脱钩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因此,广东省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脱钩政策以期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脱钩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嵘  常烜钰 《经济地理》2012,32(12):34-39
选取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的西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脱钩理论对西部地区1995—2010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构建碳排放模型深入研究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所研究年份间除1998—1999年为强脱钩,2003—2006年为扩张性负脱钩之外,其余时期均呈现为弱脱钩状态;经济规模的高速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对碳排放的减少有很大潜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抑制碳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能源结构的优化是控制碳排放增加的潜在因素;弱脱钩状态下,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影响碳排放的幅度较小,在强脱钩状态下则更小,而在扩张性负脱钩时三者所占比例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低碳农业发展,运用脱钩理论采用Tapio弹性方法分析低碳经济政策推行以来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在保障农产品一定自给率的同时碳排放量也逐渐下降。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脱钩趋势为衰退脱钩—强脱钩,农业碳排放技术脱钩弹性趋势同为衰退脱钩—强脱钩,农业碳排放结构脱钩状态呈现为由衰退连接—扩张连接的转变。畜牧业对减排贡献较大,主要碳源畜种为牛、猪、家禽。应继续推广科学的饲喂方式,提高饲料转化率,采取种养结合以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建筑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其弹性脱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和弹性脱钩模型,研究中国建筑业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近年来呈"U"型右侧上升趋势,暂未符合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的库兹涅茨假说;产业价值创造和减排弹性脱钩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对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LMDI技术对陕西省2006—2016年物流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并依据DPSIR脱钩模型对该产业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对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增加起到拉动作用,而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强度效率对碳排放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能源结构的优化作用高于能源效率提升带来的碳排放减少;此外,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表现出一定的脱钩效应,且在"十二五"期间脱钩效应存在着强弱转变。据此,文章提出应该从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从而促进陕西省低碳物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以14.91%的年均增长率从2006年的6 164.6×104t增长到2015年的20 739.5×104t,同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开始减弱;②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类型分布不均衡,以中碳、较高碳排放类型为主,在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上,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内差异都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区域差异主要根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对区域内差异的依赖程度呈下降态势;④在各影响因素中,旅游业经济规模、人数规模、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著负向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自上而下碳计量模型核算了中国水泥工业2002~2012年的碳排放量情况,并运用STIRAPT扩展模型分析了其增长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轨迹背向而行,碳排放总量直线上升,而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对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增长起拉动作用的因素有4个,按单位拉动效应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市化率、人均GDP,拉动弹性系数分别为0.2133、0.1892、0.1877、0.1771;(3)对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增长起减排作用的因素有3个,按单位减排效应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能源消费结构、水泥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率,减排弹性系数分别为0.1550、0.1434、0.1278;(4)未来水泥工业碳排放的拉动主要依靠人均GDP的增长和城市化率的提高,未来水泥工业碳排放的减少主要依靠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索柳州市在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法。研究方法:通过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中的脱钩理论,运用TAPIO脱钩模型定量分析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未实现脱钩,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变化量随着经济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建议:通过建立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为柳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7,(7)
采用各行业能源消费相关统计数据,根据《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缺损值计算了青岛市2000-2015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并应用因素分解法对青岛历年的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DP增长是导致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技术进步则是导致碳排放量减少的因素;工业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在宏观和工业内部两个层面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实现碳排放总量减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黄河经济带上游区域作为"一带一路"的"源头",向西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和我国向西开放的进程;向东延伸与我国沿海经济带相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选取黄河经济带上游区域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脱钩理论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其次从人均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碳排放、城市化水平和服务化水平五个指标出发,分析经济增长影响碳排放的路径。研究发现:全国和黄河经济带上游区域脱钩拟合曲线趋势先向上、后向下,但黄河经济带上游区域脱钩指标值开始下降的时间晚、速度慢,说明其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落后于全国水平。经济增长通过两条路径影响碳排放:经济增长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具有促进效应,通过提高服务化水平对碳排放形成减弱效应。  相似文献   

20.
论文基于长江经济带战略视角研究江苏省工业碳排放问题,以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运用IPCC清单法测算了2000—2015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量,并构建了基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的碳排放恒等式,结合LMDI分解法,对2000—2015年江苏省碳排放的工业层面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增速减缓,单位能耗下降速度快于人均碳排放上升速度;经济规模是工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能源强度是有效抑制碳排放的关键因素;经济结构效应对于工业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由正到负;能源结构因素对于工业碳排放贡献率微弱,碳减排潜力有待发挥。结合以上结论提出以"区域协同、东西互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工业生态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