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试论我国经济地理学对发展观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树立和落实了平衡发展观、重点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因应发展观的演变,我国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上也在发生变化,这充分说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驱动力量。我国新近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必将在人文与社会因素的深化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五个统筹”的经济地理研究、新型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研究等四个方面影响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发展现经过了从GDP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完善的演进过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则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发展观,明确突出创新、协调、共享,把创新放在首位,清楚指出“以人为本”的“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人民,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弥补了原有发展观的不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更符合当前的世界和中国的实际,具有更大的国际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充实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3.
王帆宇  袁艳红 《经济师》2006,3(7):25-26
从中国政府的发展观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自然延续。它之所以会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因为中国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问题,已经出现了不协调的因素,这将会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并强调用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既是对历史上关于发展观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中国现今发展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具有深厚的现实性与价值合理性基础,标志着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发展观演变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空间格局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剑林 《经济地理》2007,27(6):896-89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平衡发展观→非均衡发展观→非均衡协调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这些变化和调整,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推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逻辑规律,是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必然.文章提出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称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刘奇 《江南论坛》2008,(11):4-6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改革,应突出“统筹协调”和“以人为本”两个关键 人类社会对发展观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二是综合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四是科学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发展观认识的最高境界。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灵魂。其中,特别要贯彻好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就说明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指导思想。一、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和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 ,就是“三个文明”并举 ,“五个统筹”兼顾。“三个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物…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在努力把我国建成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何推进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高速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但何谓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五个统筹”。这是我们党在总结了国内外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经验和教训后,完整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温家宝总理最近强调指出: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刚刚结束的十届人大二次会…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国发展观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渠爱雪  孟召宜 《经济师》2005,(1):33-33,35
建国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分别采取了平衡发展观、重点发展观、协调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这些发展观在各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结各个发展观得与失,分析其继承性与创新性,对于未来发展观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 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 ,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①。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论断 ,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一、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早在 1980年 3月 ,联合国大会就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0 0 3年 4月 15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说 ,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7月 2 8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10月中旬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11.
丁峰  孙琼 《经济与管理》2006,20(5):20-23
目前,开发公司的发展模式与成立初期在出资人、发展速度和组织特征方面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在我国开发区,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发展阶段,开发区的主要开发主体——开发公司应遵循其发展规律,构建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为国内开发公司确定自身的发展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前,无锡的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转折关头,必须深刻警醒和反思,痛下决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卧薪尝胆的意志、背水一战的勇气、浴火重生的决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使无锡经济社会真正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观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何为社会发展观?社会发展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关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看法,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摸索、总结中形成之结晶。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相类似的,包括维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生存要素如人口、土地、粮食、水、天然资源(动植物、矿产资源等)众多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全面发展和加快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我们既要不断上大台阶,也要完成由"加快发展"向"科学发展”的重大转型,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进行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首要部分,就是对所要研究问题或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界定,可见,环境因素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基于这样的研究动机,本文将考察市场环境这一重要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以市场规模和开放程度为中介变量的中介传导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分析市场环境、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期待能对现有的理论做有益的补充,对实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9,(6)
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海洋金融的三大基本特征以及工具选择,阐明当前我国发展海洋金融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包括全球海洋经济中心向亚太转移、国内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对海洋金融的迫切需求、"一带一路"实施推进拓展海洋金融发展空间等三方面。文章建议政府应围绕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极化效应,以"3+1模式"助推中国海洋金融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以往和当前城镇建设诸类模式及其划分标准的基础上,围绕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要求,阐述更新城镇建设模式的必要性及简要的重建构想。  相似文献   

18.
19.
科学发展观是以均衡发展为根本理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均衡发展之路,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