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根据产业结构理论,首先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提出了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工业化起步与产业结构雏形,工业重型化超前与产业结构失衡;接着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提出了"第一产业在总产出和总就业中的份额下降,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部门,第三产业是增长最快的部门"的观点,最后从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两个不周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1978~2006年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宏观经济模型测算了产业变动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还较低.需要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传统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1953-2004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下降,大体上服从Growth函数,具有长短波复合变动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阶段性和周期性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加,人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与经济自身调节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效用和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对唐山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唐山市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三大产业的增长,总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并提出唐山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省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实证研究了区域政策和人口结构对广东省三次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是推动三次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区域政策的变动与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呈负向关系,对第二、三产业则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区域政策对各次产业的增长效应,当人口结构发生改变时,区域政策对第三产业的增长效应不再显著.针对区域政策变动和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演变产生的影响,文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变动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并做出大量定性研究。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近年来,对该问题的实证研究才逐渐多起来,可是缺乏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因此,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武汉市制定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政策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适应消费结构变化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利 《经济师》2003,(1):89-90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 ,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消费已从生存型向享乐和发展型转变。这既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同时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为满足我国居民消费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必须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动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我国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质性内容的体制转轨、企业转制等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 ,使社会环境和经济建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 ,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快 ,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等。笔者认为 ,这方面的理论论证尚不足 ,为此仅在这里对如何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面探讨一下方法问题 ,以期推动产业结构分析工作的发展。所谓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 ,就是利用实际的统计资料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主要研究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Granger检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和证实了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的现象.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文章应用计量经济学中能够检验变量之间相互因果关系Granger检验方法,对我国1985~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10.
李义福 《时代经贸》2010,(20):54-55
本文根据产业结构理论,首先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提出了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工业化起步与产业结构雏形,工业重型化超前与产业结构失衡;接着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提出了“第一产业在总产出和总就业中的份额下降,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部门,第三产业是增长最快的部门”的观点,最后从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两个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2000-2007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进行了全面测算。结果表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很快,这一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而非要素投入驱动的。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源自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生产率的进步,并没有从产业结构转换上获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已有所放缓,而后起的中西部地区依赖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此看来,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源泉已逐渐耗尽,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相似文献   

12.
高更和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2):270-273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1994—2003年1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降低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投资政策,人均GDP、年均GDP则与其不相关或弱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效率与劳动配置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本文利用 1 999— 2 0 0 1年最新的企业调查数据 ,分析了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对其生产效率和就业吸纳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国工业结构越来越符合中国的资源和要素禀赋 ,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得到不断发挥。轻工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较快增长 ,不仅提高了中国工业的总体效率 ,而且为缓解目前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振兴和改造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过程中 ,应将大力发展轻工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在突出地位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增强东部地区的工业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区域的协调发展基于产业的合理分工和布局,就产业协作现状分析而言,京津冀在产业协作中存在产业趋同严重、深层次协作缺乏及中心城市带动不强等问题。从三次产业分工的角度。根据区位商的理论分析了三地的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协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点,对该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和趋势具有导向作用,它反映和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总体水平和发展前景,决定着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起着关键作用.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必须正确地进行主导产业选择,其他产业只有围绕着主导产业才能实现不断的增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新兴产业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具有十分明显的催化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背景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新兴产业发展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努力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当前化"危"为"机"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要建立与完善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系列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状况,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综合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区位熵、相关多样化指数,对中国十大城市群三大产业及19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与分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常态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所受影响最大,但产业结构依旧保持稳定良好;京津冀、辽中南、关中城市群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峡西岸、长江中游、川渝城市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出现停滞,产业分工水平开始倒退。  相似文献   

18.
Future disruptive, pervasive technologies will hav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Drawing on theories of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industrial evolution and long-term technological chang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of two future pervasive technologies on five industrial sectors in three regions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in terms of their effect on 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over 100 experts in the two technologies, the paper quantifies the effects of future biotechnologies and nanotechnologies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EU, USA and China in 2020 and 2050. The paper finds that a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of future biotechnologies and nanotechnologies, some industries grow whilst others decline and some new ones emerge.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effect is different across countries and time; whereas the experts commonly believe that effect of the technologies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EU and US is likely to be similar, the effect in China is considered to be less by 2020 but the same as in the EU and US by 2050. This finding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location of produc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deman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9.
《China Economic Journal》2013,6(3):382-396
Whether or not governments should play a facilitating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long been a topic for economic discourse and research. As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out history even to the present, industrial policy is often and actively used by governments. Much controversy surrounds whether and how governments should implement industrial policy.In this article, failures and successes of implementing such policies are analyzed through a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Specificall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1) sector-targeted industrial policy is essential to achieve dynamic structural change and rapid, sustained growth in an economy; (2) most industrial policies fail because they target industries that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country’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3) successful industrial policy should target industries that reflerct the country’s lat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s; (4) historical experiences show that in the catching-up stage, the industrial policies of successful countries, in general, have targeted the industries in countries with a similar endowment structure and somewhat higher per capita income; and (5) the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based on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is a new, effective way to target latent comparative-advantage industries and support their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