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口是生态经济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调控原理中的四个方面:调控目的、调控途径、调控切入点和调控对策,研究并提出了江苏省生态经济系统中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为江苏省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基层地域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能起到桥梁作用.构建广西县城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主要用以实现对广西各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及对未来广西各县的循环经济走势进行预测.本文从指标预警、要素预警及目标预警三个层面构建了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通过对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实现了对警情的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广西县城循环经济由中警逐步过渡至无警区间,通过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耦合,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系统环境、结构和功能,找出存在部题,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建立有序结构的人工高效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近几年我们对临沂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目前状况的调查研究,在分析认识的基础上,对系统调控和提高系统生产力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对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的关注,既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从我国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总体状况出发,在借鉴相关领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四个层面、八个维度构建了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对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标准及其程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巨系统,是一个在自然系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等复杂活动的集合体,因此,生态城市系统建设需要系统理论的指导,应遵循系统的协同性、动态性、最优性、层次性等原则,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秀婵 《经济师》1999,(9):101-102
建立反应灵敏、反馈及时、渠道畅通的监管信息上报和风险预警系统是1999年2月2日人行天津分行中心支行行长会议提出的。它包括四个部分:一是风险监测指标的统计报送系统;二是监管及风险动态信息收集报送系统;三是金融风险评价预警系统;四是全面反映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情况的监管报告系统。一、建立反应灵敏、反馈及时、渠道畅通的监管信息上报和风险预警系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的客观需要与传统的金融业相比,现代金融业在组织架构、运作方式、业务品种上都日益丰富和科技化,其主要特点是资金交易量大、时…  相似文献   

7.
家族企业的危机管理及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德 《技术经济》2007,26(12):55-59
家族企业危机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危机和由内部因素带来的危机两大类型。家族企业危机管理对家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族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具体由危机监测系统、危机识别系统、危机诊断系统、危机评价系统和危机预处理系统五个子系统构成。家族企业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警度预报是家族企业危机预警系统构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的伦理内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内涵认识和理解循环经济,使人们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人-自然-社会”三维符合系统基础上的经济系统的循环。以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内涵为主要内容,重点从生态伦理思想基础、生态伦理原则、和谐发展观、“以人为本”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为人们全面深刻认识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经济系统灾变及其合理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及其特征入手,分析了生态经济系统发生灾变的原因,阐述了减轻或防止生态经济系统灾变程度的有效途径。文章对合理调控生态经济系统、实现生态经济平衡,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的关键是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以及对已构建的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进行不断完善,才能及时寻找警源,设置警兆指标,进行监测并预警,有效防范企业财务危机。  相似文献   

11.
县域耕地动态变化及需求预测——以四川省井研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人类生存的根基。文章以四川省井研县为例,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先是分析了该县域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井研县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然后,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研究其耕地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掌握其发展动向;最后,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标,提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指导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和控制未来的土地利用。这对于促进该县域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宏观把握耕地流转成熟度及区域差异,从湖南省4大异质区域经济板块中选取5个典型农业大县,构建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等级标准,基于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区域耕地流转成熟度。结果表明:①浏阳市耕地流转成熟度发展水平高,耕地流转成熟度子系统处于优质协调状态;湘潭县和汉寿县耕地流转成熟度发展水平较高,耕地流转成熟度子系统处于协调状态;耒阳市耕地流转成熟度发展水平一般,龙山县耕地流转成熟度发展水平低,两县(市)耕地流转成熟度子系统分别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与失调状态。②浏阳市耕地流转成熟度综合得分为0.9221,耕地流转处于成熟状态;湘潭县和汉寿县耕地流转成熟度综合得分分别为0.8010、0.7747,耕地流转处于较成熟状态;耒阳市和龙山县耕地流转成熟度综合得分依次为0.5991、0.0485,两县(市)耕地流转成熟度分别处于发育状态与不成熟状态。③湖南省耕地流转成熟度大体呈现出由长株潭城市群向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依次降低的空间格局特征,各地应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补足短板,强化配套条件建设,增进耕地流转绩效。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科技创新景气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合成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指数,将该指数划分为5个景气状态预警区间,运用先行合成指数预测模型、判别分析、预警信号灯系统等多种方法对中国科技创新;经济增长预警问题进行研究,规范了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预警研究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河北省“96.8”洪灾的社会成因,探讨了太行山区生态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山区生态经济建设要遵循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基本原理;并提出逐级综合治理、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等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庞英  张绍江  陈志刚 《经济地理》2006,26(6):1037-1041,1046
文章尝试性地提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并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和特征,为制定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为国家制定耕地利用、保护和耕地整理、补偿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异;森林覆盖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力资本水平等8项指标是决定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主要结论或政策启示是:政府对耕地的保护政策、补偿政策,不仅要考虑耕地数量,更要考虑耕地利用效益状况,实行高效益高保护、高补偿。  相似文献   

16.
董春游  曹志国  王成东 《技术经济》2007,26(1):66-68,97
通过分析影响宏观经济预警的主要因素,运用Rough Set理论,对建立的宏观经济预警分类决策表进行知识表达系统的简化,提取决策规则,得出影响经济预警结果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对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预测.同时以安徽省近15年的分类实际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非市场价值是耕地资源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源过多向非农用途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文章在评析耕地资源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及其构成,并讨论了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及其局限性,以促进我国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文章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并对耕地生态位的特征、演替规律作了系统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以量度区域耕地数量变化态势、方向和速度的数学模型——耕地数量生态位(宽度)及其扩充压缩度模型,并运用模型对焦作市1998~2004年期间耕地数量扩充压缩态势、方向、速度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04年期间,焦作市耕地数量生态位整体呈逐年压缩趋势,且耕地数量生态位的压缩与林地和建设用地数量生态位的扩充直接相关,即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2)焦作市各县(市、区)耕地数量生态位压缩度相差较大,反映出焦作市耕地数量空间变化速度的差异性;(3)焦作市各年耕地数量生态位扩充压缩度均小于河南省耕地数量生态位扩充压缩度,表明焦作市各年耕地数量减少速度均大于河南省耕地数量减少速度;(4)焦作市耕地数量生态位的扩充压缩具有重要环境效应,并影响和制约着耕地生态背景质量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以简单生态经济系统整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简单生态经济系统数学模型。以动态模拟为研究手段,系统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人类利用生态资源的方式密切相关;社会发展的目标直接影响着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开发方式;使人类发展与多物种共存相统一,综合评估生态功能,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in Yantai area dur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nd with the detailed survey and changing data of land use during the recent live year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 basic process of the change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urrent dir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addition,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for the changes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asions: (1) There was a trend of obvious fluctuant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ud are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have undergone the process - slow decrease,steep decrease, slow decrease. And there were three peak periods of cultivated land loss around 1985. 1987-1996 and 1991-1993 respectively (2) The decreased cultivated land was mainly converted into land for industry and mining, residential area. and all kinds of traffic and orchards. The in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mainly came from exploitation and land and arrangement and reclamation of industry and mining land (3)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growth and policy are the dominant macro-driving factors for the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Yantai. The obvious sudden changes during the change process of cultivated land acreage are relevant to the national macro.policies background The rapid decrease of cnltivated land area is synchronous with the overheated economic growth resulting from the direct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nd is congruous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speed and the scale of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Yantai area. Furthermore. the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nd caused by population increase cannot be igno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