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快速提高,而目前中国建筑能耗数量激增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制约社会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400多亿㎡的城乡建筑中,有99%为高耗能建筑,在新建的房屋中,也有95%是高耗能建筑,因此,大力推进住宅建筑的节能建设势在必行.而建筑节能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由构成建筑的各种设备、材料、构件及其理化性质所决定的.同时受到给排水,电力电讯、采暖通风等各工种的影响.特别是新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先后开发了评价绿色节能建筑体系,从而达到指导设计的目的,为规划者和决策者都提供参考标准和依据,而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评价建筑节能的体系,所使用的方法都很片面.科学控制手段和评价方法应该贯穿于规划设计直至建筑建设完成的全过程中,没有目标和完整的评价体系,必将难以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文章借鉴了国内外建筑节能评价的方法和经验,并参照相关的评价技术及节能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的建筑节能规划,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争取1/3以上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同时,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能耗可实现节能50%。到2020年,通过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相当于现阶段发达国家建筑能耗水平。  相似文献   

3.
陈怡琼  刘超 《时代经贸》2021,(2):101-106
随着我国对建筑需求的不断升级,建筑能耗也随之不断增长,为减少建筑行业对环境带来的负担,绿色建筑的发展逐渐壮大,在绿色建筑行业中内部利益相关方获利行为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由于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周期较长,不同发展阶段对相关利益方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本文针对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发展阶段,使用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以我国当前绿色建筑行业发展阶段的主要利益方的分析识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行业全生命周期行为分析以判定我国绿色建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结合两种分析方法判断在当前阶段下绿色建筑行业主要利益相关方为房地产开发商、咨询单位及评审机构,并提出对行业内部的主要问题识别、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构建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绿色建筑理念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当今,“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文化与经济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值得借鉴。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框架基本确立,但在评价标准的整体性、层次性、经济可行性、定量分析所占比重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评价体系要由标准走向细化、评价方法要由定性走向定量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建筑业是我国能耗最高的行业之一,并将在未来10年继续大幅增长.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绿色建筑的数量逐年提升,绿色建筑的面积也逐年增加,2014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超过了1亿平方米,但仍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傅群 《经济研究导刊》2014,(8):265-266,272
低碳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低于普通建筑,从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低碳建筑是当前形势下绿色建筑对能源要求的具体化体现,各国对绿色建筑已有成熟的评价标准。低碳建筑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全寿命期周期法和自上而下的评价方法。通过对文献的详细分析,总结了在不同阶段低碳建筑的评价内容,并对低碳建筑标准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探索与实践背景下,绿色生态城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结构模式,其中绿色建筑在建筑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和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但当前绿色生态城区中的绿色建筑星级比例目标确定缺乏相应的标准与科学依据。为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建立完善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以绿色建筑空间布局为核心,使用地块潜力评价法对绿色建筑分布地块进行评价,通过“四因子”法对高星级潜力地块进行校验,建立绿色建筑星级比例测算体系,对GM新区绿色建筑比例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通过定量分析地块潜力,可以科学合理地测算绿色建筑星级比例,为生态城区的建设与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该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提供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后可在全国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中进行推广,成为全国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借鉴范本。  相似文献   

8.
建筑能耗是社会总能耗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为降低建筑能耗,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鼓励绿色建筑设计,并形成了国际通用的两大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美国LEED认证和英国BREEAM体系。法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都在LEED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定了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经济社会发展至今天,传统发展方式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稀缺已不容忽视,"褐色经济"难以为继,绿色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实践.本文应用文献分析法,从背景、内涵、评价及发展路径出发,总结我国有关绿色发展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建筑节能趋势的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英子  张超 《经济师》2010,(3):20-22
据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亿~20亿平方米左右,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能耗46.7%,其中包括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30%,以及建材生产过程中的能耗16.7%。现在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在这样的宏观形势下,加强对建筑能耗的预测分析,及时提出可行性应对方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绿色消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消费模式,并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个人和家庭消费在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上仍存在很大差距和问题,文章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鼓励研究开发绿色产品、强化绿色生态标志认证和管理等措施,并就绿色消费中的政府行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中外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现代生态农业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它以安全、环保、低能耗、优质、高效等特点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中外关于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都有一定的差异。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制度内涵、产生背景、所处阶段、实施手段、环境信息机制、管理执行以及监督约束机制等角度对中国与国外实施的绿色信贷制度进行了比较,认为存在一些差异与差距。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的政府部门基于环境管理的需要而愿意去推动实施绿色信贷政策,而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压力和动力明显不足。中国绿色信贷制度的缺陷也导致其实施效果不佳,亟需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日益加深,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绿色消费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了出来。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并把绿色消费作为《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需要构建的三大体系之一,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来,绿色消费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但是对绿色消费内涵的理解和实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对绿色消费的背景、内涵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绿色消费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针对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应从绿色消费立法、宣传教育、政府引导、企业完善绿色产品营销战略等方面促进北京市绿色消费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环保型税收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现,运用税收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国通行的做法。鉴于我国目前以流转税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以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做法,但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税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税制中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政策,散见于资源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几个税种中,有些仍以费的形式存在,有较大的空间。建议应增加现行税种的环境保护内涵,实行专门的环保税种,实行费改税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重点任务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引,要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绿色竞争力,与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契合。论文建立了生态文明目标行动导向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逻辑分析框架,提出了实践路径。具体来说,就是以生态安全为底线,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目标,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特征,以生态与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清洁能源体系、绿色消费模式为核心内容,以绿色金融、考核评估和绿色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绿色农产业与世界农业同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世界农业正在形成以生产和消费有机食品、形成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开发绿色农业技术和开展农产品绿色营销为主的绿色浪潮,它比生态农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要丰富得多。我国虽有发展绿色农产业的一定条件和基础,但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农业绿色浪潮下,我国农业更多地是面临着冲击和挑战,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措实,发展我国绿色农产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申嫦娥  王达 《当代经济科学》2012,(2):104-109,128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判断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或中级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的R&D投入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企业与政府双主导型的模式,而我国目前企业的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高达70%以上,是典型的企业主导模式。对于这一模式的合理性,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我国应该提高政府的R&D投入比例,遵循双主导模式,也有人认为,由于时代变迁,后发国家的运行轨迹可能不同于先发国家,比如后发国家日本,在工业化第二阶段就是采用企业主导模式的,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认为,不管是先发国家的模式还是后发国家的模式,我们都不可以直接套用其标准,而是应该具体分析我国目前模式的成因以及对R&D活动造成的影响,才能判断其合理性,并找到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忽视国际循环,而是追求国际循环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与相同人均GDP时期的日本、韩国和欧美国家进行比较发现,同发展水平下,中国的生产、消费和对外贸易等的规模均远大于这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种规模化发展模式不仅促成了国内大循环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和消费需求潜能,而且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对外投资、进口消费和外资引进等多条路径向其他国家释放"工业化红利",加速全球特别是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助推国际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从中国规模化经济视角探讨中国全球工业化的贡献,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