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家保 《经济师》2002,(4):185-186
打造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或规范会计信息的供给 ,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只有从源头上降低经理人员造假效用 ,才能真正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文章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经理人员的造假效用和自由会计信息市场的失灵 ,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营激励机制包括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对企业经理绩铲的评价体系和对经理的激励体系,评价体系是指所有根据可观测到的经济绩效来推测经理的行为,激励体系则是所有根据经理所实现的所有的目标来对经理进行支付。一般而言,国有企业经理人员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往往隐瞒其私有信息,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恰当地评价经理的客观投入,全面、客观地反映其经营绩效,以便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经营者道德风险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燕 《当代财经》2004,(10):96-99
本文从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在对企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以后,说明了企业经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的效用构成,并对经理人道德风险行为效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降低企业经理道德风险行为的理论思路与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华 《经济师》2007,(8):86-87
企业并购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自主选择。通过并购,企业能够迅速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经理个人效用最大化。世界范围内并购所涉及的交易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大量公司开始通过换股方式来进行并购。换股并购有许多不同于现金并购的地方,文章对其特殊的财务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快,国有企业对经理人员的传统考核方式弊端不断显现。通过对原考核模式的分析,对经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进行重构,建立经理人员胜任力模型,通过“能力”和“业绩”双导向进行考核,为科学、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经理人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为打造精英职业经理人员队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理人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将会与其他经理人员以共谋的方式来获取更高的自身效益。本文从经理管理防御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博弈模型,论证经理人与其他经理人员共谋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股份制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益君  陈鑫云 《经济论坛》2005,(21):105-107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股份制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构造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拟对现在上市银行的经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进行分析,这既能有利于股份制银行经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又能为构建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璐  董丁 《经济论坛》2004,(11):76-77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企业内部有关利益主体之间采取管理收益行为的动机,主要是企业经理层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而对企业所有者采取的管理收益行为。现代契约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以一系列自由契约形成的,其中股东与经理人员签订的报酬契约是最重要的契约之一。根据威廉姆森的行为性假定,人都是契约人,股东和经理人员都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由于股东和经理人员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在报酬契约的执行过程中,经理人员会对收益产生管理控制的动机,以谋取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张军 《当代经济》2002,(11):21-22
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自主权逐渐得到加强,经理人员由其工作性质以及经理人员与权力主体相互依赖关系的特殊性,使其在企业所有权中获得了更多的企业控制权,成为企业经营实践中的“权力主宰”,如何完善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问题始终是公司治理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国有企业经理行为的特殊性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激励模式,解决政府与经理人员之间以及经理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双重激励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黄梅波(厦门大学)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冲突。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是剩余索取权,即所有者扣除其他生产要素报酬之外的企业盈余,而经营者追求的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如何使...  相似文献   

11.
张双才 《经济论坛》2000,(24):19-2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进一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董事由股东选举产生,经理由查事会聘任,股东与经理之间(通过董事会)会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按照委托代理理论,在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经理)都有行为能力的前提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效用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原因,可能出现代理人员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即委托代理问题。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减少委托代理成本,应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应贯彻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与国企经理“道德风险”的规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规避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理论界强调运用西方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约束机制,然而却忽视了非正式制度主要是意识形态的运用,结果致使这套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先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即它能改变经理人员的成本———收益计算,进而改变其偏好体系和效用体系。然后分析了激励约束机制本身存在的几大缺陷,并具体探讨了这套机制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实施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和激励约束机制本身的局限性,强调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尤其是在目前情况下,更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配合与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合谋:公有经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一个特殊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委托代理理论(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是过去30年中企业组织理论最重要的发展。该理论把公司制企业里的股东和经理人员的关系解释为委托代理关系。根据此理论,股份公司里股东是委托人,他们把公司的经营决策权授予经理人员(即代理人)。这种委托关系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的:1.股东直接通过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监督,使  相似文献   

14.
张惠忠 《生产力研究》2004,(5):58-59,83
股票期权制 (ESO)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经理人员薪酬激励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 ,我国不少地方开始了经理人员股票期权制的试点 ,各地做法各异 ,各有特色。本文对此略作胪析 ,希望对我国企业经理人员股票期权制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经理人员行为选择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潇 《经济问题》2002,(1):53-54
按照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所有者和企业经理人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所有者和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选择都是受经济利益支配的,他们的行为选择原则是预期期望经济利益最大化,所有者在委托代理中投入的是物力资本,而经理人员在委托代理中投入的人力资本,他们在这场委托代理的博弈中遵循着不同的收益规则,所有者遵循物力资本的资本资产计价模型,经理人员遵循的是人力资本计价模型。  相似文献   

16.
传统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只考虑了商品数量对效用的影响,而在品牌时代,随着可供选择的多样化,消费者在选择数量之前必然首先对品牌做出选择。因此可分两步来构建消费者选择理论:第一步是研究品牌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选择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品牌选择;第二步是数量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数量选择。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可以重新构建品牌时代较为完整的消费者选择理论。  相似文献   

17.
建立居民用户参与DSM的激励机制对于我国DSM工作实施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居民用户用电方式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复制动态方程方法对演化博弈的不同稳定状态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居民用户对不同用电方式感知效用的大小及DSM激励和惩罚力度的大小共同对居民用户用电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单纯增加DSM激励和惩罚力度会对DSM的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体现独立自主的经营原则所谓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公司)内部的组织体系和权利配置关系。公司制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在所有者作为直接的经营者时,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竭尽全力地工作,期望使资产获得最大的增值。但是,当所有者将其资产委托给代理人——经理去管理和经营时,由于资产不归经理人员所有,经理人员如果由于能力不足或失职造成的损失则要由资产的所有者——股东来承担。由于利益冲突,也就存在着经理人员通过牺牲股东利益而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可能性。由于经理人员能力…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盛行于西方国家,其有效的基本前提:市场的有效性,行业的有效选择,相当完善的配套措施。而目前我国推行股票期权存在着以下的缺陷:弱式有效市场,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和狭窄的行业选择范围等。本文对我国股票期权试点进行简要的实证分析后指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推行股票期权,不可能真正解决经理人员长期激励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提高企业家激励的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伟 《经济管理》2003,(23):47-51
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中国对国有企业经理人的激励措施基本蜕变为保健措施。应该通过经理认知为替代威胁、合理确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经理人员薪酬方式与标准等方式提高对经理人激励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