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东 《经济前沿》2008,(4):10-16
2007年全球经济经历了国际油价高位徘徊和全球股市多次震荡以及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冲击,总体经济形势虽然延续了近年来良好的增长态势,但在繁荣覆盖下经济和金融领域的风险进一步上升。2008年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不仅没有减少,而且不断增多,经济风险受各种因素影响进一步突出。  相似文献   

2.
纵观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尽管经济增长没有出现明显下滑,运行相对良好,但受众多国际政治、经济综合因素影响,在经济繁荣和市场活跃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油价的大幅振荡攀升,进一步加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因此,2007年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诸多负面因素导致经济安全问题进一步突出。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安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已使全球经济遭受冲击,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出口疲软、外资撤离、房地产低迷等方面。尽管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实体经济的下滑引起的银行体系信贷违约、国际资本抽逃、金融资产波动等风险已成为我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为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应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强金融体系风险监管及国际资本流动监控,实现实体经济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转型的不可逆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使经济转型存在一定风险.同时由于经济转型中市场制度设计的严重缺陷及相应的改革不到位、虚拟经济导致的过度投机、国际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冲击等使转型经济存在系统性的经济风险.这就要求在经济转型中必须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下对开放型经济内涵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主流选择,新时期下要正确深入认识其内涵.十七大报告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精辟地阐述了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既要求对外开放,更要求对内开放;开放型经济致力于互利双赢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6.
面临全球竞争和金融危机,加强审计监督,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政府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在金融全球化尤其是全球性金融大调整以及中国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加入WTO等大环境下,金融审计面临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明确提出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危机状态下政府审计的行为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不健全的市场产权制度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安全.为了维护其经济安全,应利用市场所有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与博弈;利用市场使用权处理好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利用市场占有权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市场收益权改善收入分配悬殊状况.使市场产权收益分配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一、全球危机下的经济衰退 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从金融领域发展到实体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增长率大幅放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已明显放缓.  相似文献   

9.
吴振宇  唐朝 《经济纵横》2021,(10):33-43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随着疫苗接种速度加快,全球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应对疫情的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救助政策在短期内会推高经济增速,但未改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有所恶化.随着救助政策效力下降和逐步退出,全球经济增长中枢可能下移.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增强、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提高等因素的影响,疫情后全球通胀水平将高于疫情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安全网持续强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金融动荡进一步增强了各国危机应对能力.然而,疫情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加大,风险进一步累积.全球将处于金融风险与危机应对能力均上升的脆弱平衡状态.在金融安全网保障能力不均衡、危机应对工具不足和疫情后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转向的影响下,新兴市场将面临更大金融风险防控压力.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产业发展产生了现实的或潜在的冲击和威胁.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竞争全球化这一内涵式机制,以及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等外延式机制,来影响我国产业安全.对此,我国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互动机制的形成、产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国家贸易救济机制的强化、控制金融开放程度和国民教育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以有效地维护我国产业安全,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1.
蔡亚林 《经济》2007,(8):108-109
水是生命之源,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但是,目前全球有11亿人不能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仅在亚洲地区就有约7亿人.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有9亿多农村人口,受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突出,目前仍有2亿多农民不能获得安全饮用水.  相似文献   

12.
国家注资依赖所导致的超经济货币发行基础上的金融运行,是我国金融不安全因素的核心表现。金融对经济改革的支持、金融改革和全球化冲击是其主要形成逻辑,保障金融安全的根本在于坚持国家综合发展战略,长期保持国家净财富积累和稳定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13.
尹正萍 《经济论坛》2002,(14):10-11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大量的、有些是独特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良性运行状态,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避开了亚洲金融动荡的冲击。但我国经济安全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安全。对外开放的步步深入,会对我国部分产业部门产生冲击,如汽车、机电、农业、电讯、石化等产业。由于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的营销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加大实施海外能源的战略,这不仅涉及有关机构人员的执行以及国内技术的开发问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的政治以及经济环境.能源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所以中国制定的海外能源战略就必须要从能源进口、海外油气的开发力度与能源运输渠道三方面入手对经济安全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措施来应对,以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在此次危机中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本文仅就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简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巨额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安全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过高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现阶段基于经济安全的外汇储备的有效运用.文章对基于外汇储备视角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应用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发达国家掠夺式的原料进口、污染转移以及"洋垃圾"出口,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安全风险,因此必须认真对待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迄今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在痛苦而漫长的去杠杆化的进程中,危机对全球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将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加重。并为我国恰当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性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维护我国工业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现实的要求;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笔者首次探索中国工业经济安全外资经济市场份额,临界值:为保证中国工业经济基本安全,必须把外资经济在中国工业市场份额控制在30%以内.我国工业经济市场份额31%已经被外资经济控制,工业经济安全进入危机状态;我国工业某些行业市场份额30%以上或50%以上或70%以上被外资经济控制,行业安全分别处于危机、灾害或崩溃状态.维护工业经济安全的对策主要是:在政府、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和学术界等大力研讨、普及国家经济安全理论;理顺经济安全工作机构;研制中国工业经济安全评介体系;出台维护工业经济安全的法律和政策.  相似文献   

20.
巴曙松 《经济》2011,(10):34-38
美国国债降级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显著冲击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经济进入"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在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应对,就成为中国宏观政策选择需要超前性、预警性研究的重要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