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生态红线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总结了我国海洋生态红线顶层设计框架,即从国家战略定位、红线制度设计和管理实施三个层面来展开。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下,提出我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体系的构建设想,共分为四个阶段:(1)技术标准体系,是红线制度确定的基础;(2)海洋生态红线基本管理办法,确立海洋生态红线的施行程序及行政地位;(3)海洋生态红线配套制度,主要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手段等方面来确保海洋生态红线的有效实施;(4)海洋生态红线后评估,包括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从行政体制上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2.
政策机制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定、管得住"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红线政策体系是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研究的重点领域,制定科学有效的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框架要基于空间管控对象的特征情况。祁连山保护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着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和黄河径流补给,维护着青藏高原生态平衡,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政策体系是祁连山保护的迫切需要。文章从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全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构建了祁连山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234"政策框架,为祁连山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提供管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继而提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表明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从生态红线的内涵、特征出发,研究生态红线的实施意义和筑牢生态红线的保障措施,并以深圳为例,论证生态红线的制度建设。生态红线是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的生命线,筑牢生态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筑牢生态红线,一要依靠科学研究,通过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合理规划红线范围,二要靠机制创新,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施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创新生态红线保护利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洋生态红线管理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而严格的成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首要任务。红线管理成效需评估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保护性质是否改变,二是管理要求是否充分执行,三是保护对象是否受到不利影响。综合来看,指标选取应符合科学性、主要因素、动态性和简易性四个原则。指标体系框架应同时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方面,其中,过程评价指标按照基础条件、政策执行、管护保障和监测科研四个维度共选取16个指标;结果评价指标按常规指标和特征指标进行分类,常规指标包括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特征指标按照生态系统健康概念,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三个方面入手选取指标,并以珊瑚礁生态红线为例构建了具体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面对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无序扩张,"生态红线"作为环境管理创新制度被写入2015年实施的《环境保护法》,旨在解决环境急剧下降而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盼望之间的矛盾。生态红线制度的落实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立法过于抽象,管理体制混乱以及法律责任不明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红线法律保障措施:制定生态红线综合性立法、完善生态红线越线法律责任、健全生态红线的管理模式等,以确保其真正落地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权力名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关键词:严格补偿有关法条:第二十九条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提出了在主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红线的重要战略任务。生态红线体系是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一项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制度。文章综述了目前我国制定的红线体系,分析了制定红线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对生态红线体系建设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红线体系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2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了在全国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各个区域内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按照不同生态系统的要求,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功能。此外,该意见还就全国不同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时间表及相关责任机制作了安排。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我国的正式建立,是我国继2015年新《环保法》施行以来最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多 项改革均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正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 核验和划定工作。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成为 红线划定的难点,相关研究亟须开展。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的 文本分析,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演变、发展特点,以及自 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提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 保护红线相互关系的2种模式,即包含模式和交错模式,并认 为交错模式更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2种体制 在保护最重要和最美丽国土空间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 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提出2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两项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未来我国城乡建设必将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在对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三界四区"及环境保护规划中的环境功能分区和生态红线的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环境承载力评价对"三界四区"和环境功能分区进行衔接,并根据生态红线对"三界四区"的划分进行微调,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有效衔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