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传统的有机农业已不能适应当今农业发展的需要,工业化国家的石油农业危机四伏,已步入衰退。因此,我国农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摆在八亿农民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我国农民探索出“种—加—养—沼”综合经营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仅能克服传统的有机农业的局限性,避免石油农业带来的生态危机,而且能增加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是一个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实践中,“自上而下资源输入”与“自外而内资本下乡”的外源驱动模式难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亟需依托中坚农民实现向内生发展模式的转换。中坚农民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组织发展逻辑、资源对接逻辑与利益联结逻辑三重理论逻辑。具体来说,中坚农民以其个体性发展引领激活农业农村整体性发展、以其关键群体的引领性发展重塑农村公共性以及以其高质量发展能力强化小农利益联结的系统性能力。为此,中坚农民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自内而外、联结上下”的整合型道路为引领,构建中坚农民发展联合体,发挥中坚农民的发展与稳定功能以及塑造中坚农民利益整合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3.
于培江 《城市建设》2010,(4):395-395
近年来,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畜禽养殖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广大农村已打破“农民养牛耕地、喂猪肥田、种多少地,养多少畜禽”的传统农业为主的生态平衡经营模式,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不但致富了农民,而且也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镇负债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家为我国“三农”问题政策的制定起了关键性作用。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长期性,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解决农业、农民这一弱质产业和弱质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化解乡镇债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省级财政)应当埋单。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及其财政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的存在,主要在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其弱质性。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生产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性,而农业的弱质性又决定了农业生产存续和发展,以及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农民生存和生活的困难。正是这样一对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农业、农民及农村问题一定程  相似文献   

6.
欧志文 《经济师》2007,(5):189-190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作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经营体制创新;是提高农民素质、实现新农村“管理民主”的孵化器;是提升农民文明水平,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因此,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迟克幸  牟建阳 《经济师》1999,(12):34-35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把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摆在重要位置,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又提出了《关于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金融部门要“支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支持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成为基层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基层金融部门在构筑“大农业”上,如何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从资金的投向、投量上引导农民走产业化之路,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农村、农民的经济活动也大都是盲目被动的运作,还没有形成较为规范的产业化形式。这为金融部门支持…  相似文献   

8.
“三化”并进的核心: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并进时期,这一时期工作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使农民市民化。若农民能不断地转变为市民,农业中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就能得以缓解,农业经营就能逐步从分散经营走向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就能得以实现。农民市民化还能使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得以持续向前推进。同时,农民市民化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并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也将具有重要作用。这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制度变革以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倍加关注和重视,但政府等组织的重视都未反映农业应有的地位,比如“三农问题”中的农民收入问题。巴西、墨西哥等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不能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一定不能解决农业和农村这两个问题。在关于农民增收的讨论中,发展农业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我国缺少一个反映农民利益的平衡的政治结构,农民处于持续性地被歧视中,不仅农民增收困难,而且影响农业发展和农业竞争质量。为此,必须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给农民以公民待遇,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为农民增收创造制度条件,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0.
《经济改革》2009,(10):55-58
杨凌,全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成立伊始,就担负起“成为我国干旱半千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辐射高地和陕西省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表率”的角色。12年过去了,杨凌已经由一个面积仅有3.6平方公里的西部小镇,变身为闻名海内外的“农科城”。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卓有成效的探索,杨凌与国家赋予的角色定位已经越来越近。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的话说,杨凌“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12年间,杨凌示范区聚集了一大批雄心勃勃的创业者,包括栽培了1700多个玉米品种的老教授、潜心于柱状苹果研究和开发的留德博士、埋头子循环农业的“蚯蚓大王”、子承父业的薯业新秀……而且,更多农业科技人员走出杨凌,走向农村,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者。“农民是我们的天,科研人员成果水平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看你让农民口袋里增加了多少钱,得到了多少实惠。如果不把自己的成果送到农民手里,就不算完成任务。”也许只有在杨凌,才会有这种对科研人员成果评价体系的突破和创新。正如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梁宏贤所说:“杨凌要做辐射的核心,示范的高地,推广的龙头。”当第一个“本命年”到来之时,杨凌示范区再次迎来跨越发展的新机遇。面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要求,面对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立的作为次核心城市的重要地位,杨凌示范区二次创业的战幕已经拉开……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应该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视角,以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政策指向,根本上重塑中国的“三农”。一、我国城乡差距状况及其原因分析我国城乡差距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和体制原因。而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三农”愈来愈严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如农村卫生、教育、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较为滞后,难以满足农民生活及生产需求,制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2.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长期向好发展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但劳均产量和劳均产值相对较低导致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在跻身农业强国行列之前,仍需继续缩减农业劳动力数量、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从“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转变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然而,面临城乡间户籍壁垒及隐性门槛、农民难以从乡土社会中剥离、职业农民发展环境尚不成熟、职业农民培育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障碍,未来还需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创造优良成长环境和健全培育保障机制等方面继续着力。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探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产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技术跨越、产业提升”为方针,大力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基点,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产业系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三农”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通用代名词。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求解时策。本文对我国“三农”现状、发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农村市场经济加快发展中,如何使农业、农民和市场全面接轨,保持农业持续稳步发展,提高农业效益,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实现小康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历史经验证明,“没有农业,就没有一切”。一、市场经济下,芜湖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决定实施以来,我市农村、农业和农民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农业开发、农业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适应市场需要,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芜湖农业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1.“开放型”农业代替…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从我国城乡现实来看,我国要在二十年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农村的任务更为紧迫,形势十分严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途径有多条,本文认为,必须要超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范围,以“非农化”的视角,即通过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形成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  相似文献   

17.
李茂岚 《经济问题》1992,(10):21-24
一、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认识问题 我国农业的发展,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经历了漫长的路程。而温饱问题一直是困扰每个统治阶级的重大问题。历代农民起义,莫不与广大农民的温饱有关。“身无立锥之地,家无隔夜之粮”,一直成为引发农民造反的契机;而提倡“平均地权”,实施“耕者有其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讨论中国农业能适应WTO原则,应该扩展为“三农”问题来分析。加入WTO后,我国“三农”问题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由我国“三农”现状及乌拉圭回合的农业协议所决定的,在分析现状与挑战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WTO框架下中国“三农”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杨红  王家弘 《当代经济》2016,(14):62-63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难题,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注“三农”问题以及农村金融问题,而资金缺乏与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重要瓶颈.如何在农商行服务三农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已经成为我国农商行发展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农商行服务三农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粮食专业户、专业村的涌现,发展粮食专业化已客观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发展,我认为应该坚持六条原则。 一、部分农业劳力与土地的分离,要坚持自愿两利原则。我国广大农村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所形成的小农心理,使农民和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种植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力的增多,农民对“人人有地种,人人不够种”的矛盾,越来越感到关切。会种地的农民要求承包很多的耕地,而具有其它技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