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契约的首要内容是责权关系的界定,责权关系明确是企业存在的基础。资本租金是资本所有者让渡资本使用权的权利。企业收入在扣除包括资本租金等成本之后,可能赢利也可能亏损,企业的利润或亏损是雇主承担支付资本租金责任的权利。企业是集合责任而获得权利的法人,是以最后责任人为核心的契约集合。在土地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契约关系上,契约约定土地租金和约定人力资本工资是两种不同的企业形式。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可以雇佣对方或被对方雇佣,甚至,一个不为企业提供任何资本的局外人可以同时雇佣资本和劳动。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6,(2)
在传统的经济学思想中,劳动契约表现为简单的劳动力需求模型,雇主需要做出的管理决策只有有限的几个。因此建立在古典契约思想上的劳动契约的执行是存在第三方强制或者契约是自我执行的。但是实际上劳动契约的本质是第二方执行契约,即为了保护资本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资本方便会利用劳动契约短期化及随意解雇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如今人力资本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日益受到重视,从而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能够参与分享企业的剩余,而且在历史的发展中和理论逻辑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杨运杰 《经济管理》2007,(12):14-20
知识型企业作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一个合作契约,是一个不完全的契约。在知识型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均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因而如何设计出一套方案能够同时激励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进行资产专用性投资便显得十分重要。从证券设计的角度来看,可转换证券可成为知识型企业的最优融资契约,它非常适合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进行激励,它能够有效地平衡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对未来的投资期望。  相似文献   

4.
共享利益的理论渊源与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企业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问题有两种回答:一是“劳动占有资本”,二是“资本雇佣劳动”。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既不是“劳动占有资本”,也不是“资本雇佣劳动”,而是“劳动与资本共享”。因为企业“劳动”与“资本”生产要素的投入者一是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如经理、员工;二是投入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资本所有者如股东。因此,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内劳动创造的利益,即劳动与资本共享企业内劳动创造的利益的思想就跃然纸上。本文在对共享利益这一新的理论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其理论渊源与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5.
资本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两个不平等的产权主体斗争中合作而形成的非均衡制度;是特定社会下资本强产权与劳动力弱产权的等级契约安排;这一制度的边界不在于其是否存在剥削而取决于能否容许生产力发展,财富的创造而非价值创造是社会评价这一制度合理性的首要标准。认识这些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已经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一样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努力程度是最难监督的,正如比底纳特所说:“当人不显得很大时,问题就显得很大。”而要使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缔结的契约趋于完善,必须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部分的企业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7.
论知识型企业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知识型企业的涵义和特征,澄清了在知识型企业上的误解,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和知识型企业异质性得出了知识性企业的合约性质,即知识型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一个合作契约,是一个不完全的契约.因此,其所有权安排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状况则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力对比.  相似文献   

8.
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劳动分工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用专门的管理者。代替资本所有者担负企业的监督和指挥工作。剩余索取权开始在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归属成为问题。其研究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剩余索取权作为一种具体的权利,其权利标的物为公司企业剩余。文章对该权利进行了具体界定,并且将剩余索取权与利润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将取得对等地位,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不再是简单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双方逐渐在建立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人力资本所有者财务主体具有两大职能,一是运营,主要包括目标导向定位,筹资、投资策划,效益分析等;二是监督,监督方式主要包括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进行监督,利用派出董事、监事的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充分利用社会中介组织监督等。  相似文献   

10.
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路径选择: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有文献对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路径选择存在着认识分歧.本文认为,理论分歧源于商品契约与要素契约之间经济绩效的考量.本文在一个制度经济分析框架下对工商业资本不同路径选择下的契约绩效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认为,工商业资本规模是其最优契约形式选择的主要依据.对于小规模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最优路径选择是通过商品契约建立"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而对于资本规模较大,特别是以高科技农业项目为投资领域的工商业资本,则适宜通过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契约实现纵向一体化经营.这一结论否定了当前农业产业化领域众多研究所持的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的观点,也为国家制订激励和引导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