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收入分配是一连串的事情。要判断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收入差距本身的大小,而必须对形成收入分配最终结果的整个流程进行全面考察。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按贡献分配和适度调节,是构成公平收入分配的四个要素。前三者又可理解为权利平等或公正,是公平的重心所在,也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主要标准。收入分配政策必须着重强调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按贡献分配,再辅之以政府的适度调节,才能有效避免各种误解和误导。  相似文献   

2.
分配不平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各个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分配不平等已成为各国政府、政策制定者、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分配不平等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研究了各国在将财富和收入导向公平的探寻之路中的各种措施。目标在于对各国在实践过程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也为我国在调整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提供更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当前出现的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贫富悬殊的现象,主要是机会的不平等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主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不平等和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不平等。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必须从机会平等着手,一方面,重视解决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不平等;另一方面,重视解决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4.
对外开放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格兰杰原因,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就经常项目而言,出口贸易有利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改善,而进口贸易则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二者的净效应表现为对外贸易恶化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就资本金融项目而言,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减轻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不利于本国的收入分配平等,两者的净效应为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有益于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改善。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了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大。  相似文献   

5.
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德沃金的资源平等分配理论不仅对西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我们在处理公平与效率、教育公平和社会弱势群体等分配问题上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资源平等理论在分配范围、实现方式和分配目标上的局限性也为我们解决分配的不平等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引起社会普遍不满和对社会稳定构成实质威胁的是居民主观层面所不认可的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尝试考察我国居民的主观收入不平等对再分配偏好的影响。在将主观收入不平等合理分解为认可的不平等和不认可的不平等基础上,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本文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居民认可的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显著负相关,而不认可的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显著正相关。此外,公平认知对居民的主观收入不平等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当前政府的改革应该从消除体制性障碍入手,特别是要消除行业垄断、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等,创造一个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为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分配正义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希腊后期,人们则倾向于把正义等同于公正。在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亚氏)看来,只有在分配上真正做到比例平等,城邦才能幸福稳定长久。尽管在具体操作层面亚氏的分配公正存在些许问题,但是直到今天它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和财富分配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发达国家收入及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并非是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应当改善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9.
教育对收入分配公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教育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教育不平等会加剧收八分配的不平等。教育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不仅存在密切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比较稳定,尽管不能拒绝平均受教育年限扣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倒U型关系,但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例U型曲线项点左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同时,社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收入分配不会平将妨碍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利益分配的制度方式反映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正关注的主要内容.公正以保证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以及需要的满足为价值依据,包含一系列原则及相应规则.人们用公正原则来指导现实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新集体林权制度政策内蕴公正分配的政治理念.基于林农基本权利而确立的平等原则、基于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而确立的公平优先于效率原则和基于林业发展的经济规律而确立的市场公正交换原则和基于合法性的基本理念而确立的程序正义原则构成初始林权分配的基本原则.林权政策内蕴的公正现反映了基于中国国情而形成的产权经济建构中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1.
收入分配行为与社会公平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铿 《经济纵横》2006,(2):41-44
当前,学术界正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讨论,中心议题是关于收入分配的原则。特别是在理解“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意义时,引发了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否可以作为收入分配原则的讨论。本文对收入分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转型,让社会大众心理失衡,从而引发诸多社会矛盾。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改变现有不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尽快制订和实施体现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和保障制度,建立起利益调节机制,使所有社会成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都能共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而利益分配领域各种矛盾联系在一起,表面为经济问题,但其实质与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交错在一起。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单靠地方和部门层面的探索很难有实质性进展,而更需权威部门的制度性"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中,出现了区域性差距、行业性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公平与效率不协调等现象.李惠斌研究员所著的<企业劳动产权概论>一书,对我国研究和解决分配制度中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提出了重要思路.本文在兼评该书的基础上,对如何在初次分配中构建层次性利益公平分享机制,提出了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的建议,即正确处理好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关系、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按劳分配与职工财产性收入的关系、保护合法收入与调控过高收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公平问题在主流经济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本文认为,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经济学界整体上对亚当· 斯密的片面解读, 即将斯密的经济思想简化为 “经济人+自由放任”。1980 年代以来新一轮斯密研究热潮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是, 公平正义问题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现代意义上的 “分配正义” 或减少不平等、 缩小贫富差距等理念, 在古典经济学诞生之前并不存在。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的公平观主要体现为公平价格学说, 同时财产正义论开始萌芽。从阿奎那到自然法学家格劳秀斯、 普芬道夫, 皆论证私有财产权符合正义, 同时以“必需品权利” 作为补救机制, 使私有财产权与人类生存权相兼容。 洛克主张基于劳动的财产权, 其目的主要在于防止政府任意侵犯个人财产。 休谟将正义和财产权视作完全等同的概念, 并通过经验主义方法对私有财产权进行论证。 现代经济学奠基人同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要人物的亚当· 斯密, 在公平观的发展史上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 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 有对自然法学家正义理论的继承, 更重要的是, 他明确主张通过财政税收制度来减少不平等, 并提出了税收公平原则, 因而标志着公平观从财产正义转向税收正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a simple economic model to study important issues in debates about distributive justice. What role do non-labor productive assets play? What role does private ownership play? What role does scarcity play? What role do credit and labor markets play? The model is used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and in the process explain why even if those who acquire scarce productive assets do so fairly, and in a manner that deserves compensation,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1) that when people own productive assets privately outcomes will become unfair, and (2) credit and labor markets will aggravate inequiti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distributive justice requires compensation commensurate with the economic sacrifices people make and acknowledges important challenges that must be overcome to achieve th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