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1986~2012年我国农业财政科技支出与粮食单产量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财政农业科技支出与粮食单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动态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财政农业科技支出与粮食单产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农业财政科技支出对粮食单产量提高具有很强正向冲击作用,并且这种正向冲击作用是长期内存在,但粮食单产量的提高对增加农业财政科技支出的影响不大,说明二者之间没有形成协调的互动反馈机制。在加大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的同时,要提高提高财政农业科技支出资金使用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1983~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有关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单产是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的抗灾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加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选取与粮食生产有关的九个影响因素,运用灰色关联法和广义生产函数模型对诸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量化了粮食总产诸因素的关联作用。分析指出要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粮食播种面积是根本,单产是有效途径,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农业现代化是重要方面,合理配置农业劳动力,提高农民积极性是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粮食生产的时序变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晓梅 《经济地理》2001,21(6):727-730
本文根据山东省自50年代以来的有关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了粮食总产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山东省粮食生产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力和间接因素。结果表明:(1)粮食单产的提高和不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说的直接动力,其中小麦,玉米的单产与种植比例对山东省粮食总量变化贡献率最大。(2)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自然灾害是引起粮食总产量变化的间接因素,其中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总产量减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粮食单产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我国粮食生产1985~2007年间的投入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粮食单产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展开协整分析。研究发现:灌溉率成为影响粮食单产的关键因素,农药投入量是影响粮食单产的重要因素,地膜是影响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结论与建议主要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制订切实可行的地膜覆盖技术,加大地膜覆盖在农业的推广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农药积极作用,减少其不利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李玉明  杨慧 《生产力研究》2012,(8):47-48,53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黑龙江垦区粮食的生产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文章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1995—2009年影响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粮食产量为因变量,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农膜使用量、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成灾面积为控制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又提出了提高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的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1988~2009年粮食生产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农牧业机械总动力和单产三个最主要的指标对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认为内蒙古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抗灾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加强抗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基于ESDA-GWR的粮食单产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耕地面积扩展有限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31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借助ESDA和GWR模型,结合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其经济发展类型,揭示我国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999—2008年,中西部地区粮食单产的增产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越来越显著,75%的粮食单产增长潜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中西部;粮食单产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各省域粮食生产重心发生移动,由传统的"东部为主"逐渐"北上西进",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集中;不同区域粮食单产的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化肥施用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在两个时间断面中差异最大,1999年回归系数全为正值,而在2006—2008年出现负值,这表明部分地区化肥对粮食单产的边际效应已经达到递减阶段。因此,应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当前粮食单产的现状和驱动因子的效应机理,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1978—2004年中国粮食产量及其重要因素的时间序列为样本,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受到单产提高缓慢、播种面积波动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为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粮食生产,首先应该提供一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增加粮农收入是根本。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提高单产、稳定面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增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波动系数分析了云南粮食生产的产量波动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属于古典型波动,即波动系数小于零,而且波动频繁、波动幅度较大.同时对波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粮食总产量循环波动主要是由单产波动引起的,但是单产对总产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粮食播种面积对总产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说明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对稳定粮食产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我国稳定粮食价格的数量界定,即年度间波动不超过5%;一年中波动不能超过50%。并重点阐释了我国粮食价格稳定长效机制的构建,主要有: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粮食科技投入,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继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完善我国粮食生产补赔政策,完善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创新粮食保险制度,强化粮食风险调节基金等。  相似文献   

12.
全面认识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空间特性,为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启示。本文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值法测度2003-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其发展的区域差异大小及其来源,并采用多种收敛方法考察其收敛性特征。结果显示: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在波动中呈总体上升趋势;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差异在波动中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交替成为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备典型的收敛和收敛特征,分区域和分时期的收敛性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因此为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缩小区域差距,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并通过“追赶效应”和“以高带低”拉动机制,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跨区域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及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闫梅  黄金川  彭实铖 《经济地理》2011,(7):1157-1164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部地区在迎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业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展矛盾日益严峻的挑战。详细分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变化以及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认为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需求旺盛、已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耕地减速周期与粮食产量变化周期的基本吻合,预示了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减产的导向作用。文章运用指标因素分析法定量测算了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经比例系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等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重点剖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数量贡献。  相似文献   

14.
利用陕西省农业物资消耗、耕地面积以及农业劳动力投入三个指标,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2001-2007年陕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得出此时间段陕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6%。在此基础上,根据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性规律,进一步预测出2011年陕西省农业科技贡献率有望达到55%。陕西省农业物资消耗、耕地面积以及农业劳动力投入等要素的平均增长率和贡献份额的测算结果显示,陕西省农业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低水平的农业科技成为制约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该文考察政府的粮食定购和价格控制对稳定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文章使用了计量和模拟方法对这一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政府不能灵活地对需求和供给变动作出及时的反应,粮食供给的短缺或过剩不能及时纠正,因而会随时间而积累;当达到一个显著的数量时,会导致政府对定购价格的重大调整,因此又可能进一步导致粮食生产的波动.因此,政府干预的结果是放大而不是缩小了市场波动.  相似文献   

16.
江苏粮食生产地域分化的耕地因素分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金涛  陆建飞 《经济地理》2011,31(11):1886-1890
以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为基础,将粮食生产分解成耕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强度、广度4个因子.以江苏省为例,从省域-分区域-地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粮食生产的耕地因子过程,比较各地粮食生产变化的差异及其耕地利用变化的成因.结果显示:199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粮食生产区域分化显著,南部耕地大幅减少、有限耕地的生产功能减退,导致粮食生产全面萎缩;中北部耕地利用集约度提升,粮食生产功能总体趋于强化.影响各地市粮食生产变化的主导因子各有不同:粮食单产是连云港、盐城、宿迁、扬州、泰州5市粮食增产的主导因子,结构调整是南京、徐州、南通粮食减产、淮安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复种指数调减是苏州、无锡粮食生产衰退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河南省粮食产量生产能力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本文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阐述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协调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重新审视中国粮食生产条件和结构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友孝 《经济地理》2000,20(3):82-86
中国粮食生产条件变化趋势的有利方面表现在需求压力增大,市场前景看好;激励机制日臻完善,种粮积极性得以恢复;粮食增长的资源潜力尚可挖掘,技术潜力不可低估,不利方面表现在人均耕地递减,后备资源不足;灌溉用水日益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粮食生产受到的冲击会加大。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趋势在其组成结构上表现为谷物的绝对优势地位不会变,薯类和豆类比重略有上升;粗粮经得上升,细粮比重下降,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urkey between 2004 and 2019. Our findings show that climate change has a pervasiv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agricultural land use, grain, and legume production. Moreover, regional variability analyses reveal the nonmonoton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Climate change hur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regions the most. This finding points out the ineffectiveness of one-size-fits-all-type policies for mitigat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opography with sizeable spatial dissimilarities. 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significantly threaten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hat are critical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findings show that spatial spillovers and heterogeneity will be crucial for designing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for rur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定位与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彦随  彭留英 《经济地理》2008,28(4):646-649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中部地区进一步发挥农区水土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及其精深加工业,提供了历史机遇.文章从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与问题分析人手,对新时期区域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与战略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提升中部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