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本质上体现在“活”的适应性物流主体间协调与合作,通过聚集耦合,创建一种和谐共生秩序,形成一种多主体共生耦合的组织生态系统.依据组织生态学理论,对区域物流微观主体类型构成和特性进行分析,基于区域物流主体迁移和演变规律研究了区域物流微观主体的生态位及生态秩序形成机理,进而运用多主体建模理论探索了区域物流微观主体具体行为模式与运作过程,为认识区域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行为、复杂适应性和演化机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为研究目标,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从合作机制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互动机制建立的途径.认为三大经济群应该紧密合作,加强产业集聚发展,从产业的分工入手,谋求在产业价值链环节上的功能定位与合作.主要合作方式采用地缘结合模式与飞地经济模式.最终认为在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的相互作用,各个区域问形成良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最终会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态学的原理研究了产学研的内、外生态,提出产学研生态的三个特点,并给出了构建适合合作创新的产学研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主导产业的发展与更换过程,是区域经济系统内各个产业之间竞争与合作作用的结果,因此分析区域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合作竞争行为所遵循的规律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区域产业间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合作竞争行为机理的相似性,本文运用进化博弈论建立进化博弈模型,对区域主导与非主导产业的进化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生态学定义的演变过程以及几个需要思考的热点问题,认为生态学研究的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门独立于生物学之外的基础学科,是复杂系统内在规律的本质反映;生态学在学科分类体系中应为一级学科;生态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具有亚哲学的性质,可称之为科学哲学;生态与经济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生态学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是生态学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上述观点和思想的提出对促进我国生态学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产业生态学的一种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分析产业生态学的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原理,为产业生态学、产业共生系统两个学科基本概念提出崭新的释义。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论证了生态工业园如何通过运用产业生态学理论实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耦合,为产业生态学提供了经济学理论支撑。从这种角度,我们可以把产业生态学理解为研究地区产业关联的经济学科。  相似文献   

7.
区域企业集群动态演化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区域企业集群的动态演化规律,探讨集群企业演化的空间动态行为和反馈机制。依据kti-gti/rti与kt(i 1)-gt(i 1)/rt(i 1)之间关系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区域企业集群动态演化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区域企业集群是由区域生态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演化和发展遵循生态学的基本机制,与其他有生命体的增长十分相似。区域企业集群非线性正反馈机制与区域生态集群非线性负反馈机制构成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生态学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已有文献论述了循环经济的若干生态学原理,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补充:(1)循环再生原理:从有限到无限的生命法则; (2)进化与演替: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文化、社会的深刻变革为依托; (3)主导性与多样性原理: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才能维持系统的稳定与持续; (4)自生原理:合理利用和维护自然系统的自生机制,保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崔焕金 《生产力研究》2005,(12):178-180
产业集群因其显示出的持续竞争优势,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产业集群有着生物群落的行为特征,它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集群的类生物群落行为产生了集群的竞争优势绩效,集群竞争优势的生态学成因才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源泉。同时也从侧面指出了运用行为生态学原理指导我国集群培育发展工作的要义。  相似文献   

10.
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园区是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以工业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了产业结构同构化严重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区域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的提高。从区域经济的视角,提出依靠工业园区合作,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分析了园区合作模式和园区合作有效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期为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并分别存在着利弊。而且,从我国开发的生态旅游的类型看,也存在着三种类型。为此,本文提出研究生态旅游时,需对其定位及其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并且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个案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介绍了国外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理论,其次是结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重点对吉林省九台市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进行介绍,主要包括生态工业园区设计的思路、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构造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能源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焕成 《经济地理》2004,24(4):502-504,519
研究农村能源及其开发利用,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中国农村能源资源类型与特点,提出了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生态模式及面临的问题,最后指出了利用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广义生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向经济领域渗透,形成生态经济学;生态学与仿生学结合起来应用到人类社会中形成社会生态论基本格调,由此产生了广义生态论的假说,本文仅大致描述了广义生态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落学:城市群现象的生态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城市是具有生态智慧的特殊生命体为理论前提,认为应当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城市群现象进行重新解读。首先,阐述不同历史时期城市之间的作用形式,指出新经济时期城市群的生物群落特性,并对城市群落和城市群落学进行概念界定。进而,解析城市群落的组成和空间结构,将城市群落的成员划分为优势城市和从属城市以及关键城市和冗余城市,将城市群落空间结构划分为“城市生态金字塔”垂直结构和“缀块、廊道、基底”水平结构。最后,阐述城市个体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和共生等生态行为以及城市群落的自然选择、协同进化和演替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演化是当前经济学、管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在产业集群演化的周期中,存在着地域文化、集群文化和外来文化三大文化生态圈的相互作用。在演化的不同阶段,三大文化圈之间的作用机理也不同,可能会导致文化生态结构失衡,因此需要对文化生态结构进行优化。从文化生态的横向结构优化、文化生态的纵向结构优化及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整合入手,建立了产业集群升级的综合景框,并以温州龙港印刷业集群为例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杨兆萍  张小雷 《经济地理》2001,21(3):363-366
我国大多数边境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脱贫与发展面临着市场、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阻力,但许多边境地区都拥有文化、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原始优美的生态环境,特殊的地缘关系促成了文化交流和边境贸易的发展,开发旅游业具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边境地区可实施旅游边贸互动式的发展模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空间关系的生态学解释--以山西省旅游业发展为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董雪旺 《经济地理》2004,24(1):110-114
将生态学的种群间关系理论引入到旅游研究中,总结出旅游地空间关系的基本类型,即竞争、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寄生。在深入分析各种类型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得出了若干有实践意义的基本结论:一是旅游地之间的竞争是福祸相倚的,应当采取各种规划和管理手段限制过度的和恶性的竞争,而鼓励适度的和良性的竞争;二是旅游地空间关系的各种基本类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特性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是在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应该综合考虑本地与其它旅游地的相互关系,从而做到准确定位,并进一步趋利避害或化害为利。最后,运用这一理论对山西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博文先生在《经济地理》2010年第1期上发表的《法国原产地保护制度对推进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启示——基于法国葡萄酒原产地保护实证分析》一文,其中提及世贸组织TRIPS将"原产地标志"列为"知识产权问题"。本文认为此处的"原产地标志"实际应该为"地理标志",相应的"原产地保护"也应该称为"地理标志保护"。鉴于目前国内外相关专业词汇的普遍误用,为达到学术争鸣和相互切磋的目的,认为首先有必要明确区分地理标志与原产地标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指出地理标志在相关特色产品营销中的运用,进而提出目前我国应加紧为东北大豆等非转基因农产品设立"生态地理标志"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意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巩芳  王芳  长青  刘鑫 《经济地理》2011,31(1):144-148
草原生态补偿意愿是确定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参考,理论上补偿意愿包括补偿主体的支付意愿和补偿对象的受偿意愿。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研究补偿主体的支付意愿和补偿对象的受偿意愿。通过采用SPSS软件中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得出如下结论:内蒙古地区居民对草原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是23.10元/hm2.年;内蒙古草原牧区牧民的受偿意愿是1 944.75/hm2.年。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主要是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即学历水平)、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和家庭人口;影响受偿意愿的因素主要是牲畜饲养方式和牧民居住地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