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闽台电子信息产业对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信息技术在经历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其高渗透性、高成长性、高带动性迅猛发展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应用信息技术带动传统工业的改造,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当前,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闽台两地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对接,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建 《经济导刊》1993,(2):37-42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等特点,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极大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对推动国民经济现代化意义巨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慢后快。目前在技术、质量、产业地位与政策、管理上很落后,急需振兴、扶持与提高,力争在本世末使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世界中等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兴起,电子信息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福建省从“九五”起就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带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在全国务省、市、区的排位已跃居第5位,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其电子信息业已成为台湾科技产业的龙头,并在世界资讯硬件业和半导体业中占有显著地位。闽台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存在明显的产业和技术梯度,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加入WTO后,中国和台湾地区为WTO的  相似文献   

4.
陈昌国 《时代经贸》2013,(13):37-37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交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永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是积极推动永川与成渝经济、全球经济融合、对接,形成永川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对永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路径进行探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陈昌国 《时代经贸》2013,(14):37-37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交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永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是积极推动永川与成渝经济、全球经济融合、对接,形成永川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对永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路径进行探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知识经济正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地制定并推进"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将信息网络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优先发展,以期在21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科技竞争中取得优势.我国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在"十五"规划纲要中作出了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2004年,中国通信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到2005年,产业规模将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名形前茅,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超过7%,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万亿元,年平均增长  相似文献   

8.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近年来,随着各地普遍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我省与沿海发达省市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与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不断缩小,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国家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今天,中国如何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电子信息产业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取决于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经验教训,提出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应着重解决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荣兴  孙海涛 《经济师》2002,(8):123-124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 ,是当前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 ,我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双向推进。信息、物质、能源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资源 ,与此相适应的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文章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气势磅礴的全球信息化浪潮,正把社会推向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蓬勃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 9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作出了大力振兴电子工业,使之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提升,电子信息产业以其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并且具有高渗透性和高产出的特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至2015年底,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 285.13亿元,规模居于上海市六大重点发展工业首位.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加速产业的转型升级,分析影响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升级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着重从劳动力因素、资本因素、技术创新因素、规模经济因素分析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地位 电子信息产业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现实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电子信息产业持续高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出持续性和规模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我国经济尽快搞上去,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加快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国民经济由高消耗、粗放型转向集约化、效益型的轨道。建国4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依靠扩大传统产业规模,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发展道路,资源的短缺和浪费的巨大,已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的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已经高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而电子信息产业是精英人才荟萃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因此,成都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必须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集聚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处于知识社会的今天,新的科技技术革命形成的产业大趋势,使电子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产业关联度最大、技术辐射面最广、成长速度最快、主导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可谓是当今产业发展大趋势中的骄子!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态势下,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发展要求,实现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以及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目标,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产业化问题,已成为关系创新成败的核心问题。一个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信息产业是推进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信息网络,加快开发低成本、高性能、  相似文献   

19.
王巧云 《经济论坛》2005,(20):131-132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它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将企业内部各类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模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处于核心位置。ERP软件的财务管理模块包括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部分。其工作特点是数据处理高速准确、修改不留痕迹、集成化程度高,因而对传统的手工审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信息产业是福建省变化最大、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产业之一,同石油化工、机械设备一起成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福建省的经济生活,同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的消费密切相关。本文将从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在全国的位置入手,分析发展产业集群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需要,并提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