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笔者从资源流动(包括了存量与增量的流动)的视角,分析各主体在教育资源流动方面的内容与作用方式。目前教育资源的流动无论是政府的财政资金、师资等人力资源还是教育信息资源,都呈现出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学校流动的逆均等化倾向。需要通过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鼓励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员参加志愿者活动、政府建立信息系统并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和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等途径全面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推动教育均等化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
结合我国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和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的组团流动模式,并从模式的提出背景、实现方式、作用与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认为组团流动模式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农村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模式的顺利实行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经济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源流动必须满足效益大于成本的基本经济理性,提高经济主体对于人力资源流动净收益的预期是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基本途径。政府可以从增加就业机会,完善劳动力市场,深化国企用人制度改革,健全人力资源流动的法制保障与社会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改善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在人口的流动过程中产生了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本文从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角度和流动人口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经济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责任,得出了只有流入地政府才需要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买单"的结论.但是,由于仅由流入地政府来承担此部分责任会造成流入地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严重偏离,并且义务教育具有外部性,所以中央政府也应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买单".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责任的分担比例不尽合理,应进一步完善,同时应建立以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为导向的专向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4—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系统考察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及政府创新偏好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均对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有显著积极作用。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创新人员流动和创新资本流动通过提升创新能力间接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政府创新偏好在创新资本流动与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以及创新人员流动与制造业高级化之间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但对创新人员流动与制造业合理化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两类创新要素流动推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政府创新偏好的调节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结论对引导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推动制造业高级化、合理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资源的均衡,而教师资源能否均衡的重点则取决于能否实现教师流动.本文通过对各地在教师流动方面的有益探索及政策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障碍进行深入分析,建议首先厘清认识,充分考虑教师个体及学校、主管部门等机构利益对教师流动的影响,进而从激励与约束两方面入手,对相关制度障碍进行针对性改革,以切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需求方选择权,为供给方改善要素利用效率提供了有效激励,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对民营经济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现阶段,应牢牢抓住增强要素流动这条主线。通过增强负面清单效力、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创新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管理制度、保障民营企业准入待遇、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配套制度。通过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优化高技术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高层次人力资本合理流动。通过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坚持公正监管和行政执法、提高要素流动服务效率,营造有助于要素流动的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大规模跨省区的人口流动.尽管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很多,但当前引起我国区域间人口流动的主因素乃是经济因素,经济利益是激发人口流动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地区间、城乡间差距拉大,使得人口迅速以较大规模由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因此,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众多教育类型当中,义务教育被称为"起跑线"和"保底教育",它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基石,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是一项公共产品,主要依靠政府予以提供,在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过程中政府应给予必要的引导、组织和支持。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财政资金的支持是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的坚实后盾,是义务教育均等化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与影响,提出政府应根据本地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输送劳动力,使其合理流动的建议,这样,一方面有效地发展本地农村经济,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城市压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而使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学校间差距仍然较大、代课人员难以清退、义务教育债务化解难度较大等问题。应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采取照顾代课人员的考录及补偿政策,中央财政建立激励机制对地方化解债务给予适当支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仍存在义务教育的失衡,甚至同一地区的校际间也存在比较突出的差异.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不仅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路径.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文献进行评价,并使用泰尔指数测算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客观反映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优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据此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对策建议,合理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相似文献   

13.
公办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的制度设计,比较突出的取向,就是把公办高校教师与义务教育教师和公务员区别开来。公办高校经费公用部分支出与义务教育的比较,公办高校的学费标准、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教工工资水平的统计数据,相关组织的投入产出即绩效的比较分析,表明公办高校与义务教育和政府机关具有相当的公益性。因此,公办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险待遇应该与公务员相同。  相似文献   

14.
平等地接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教育投入的地区性差异问题不仅关系到教育机会均等、落后地区的儿童得到法律保护的受教育权利,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中国义务教育经费地区占有的公平度进行分析,找出中国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在地区上的差异,便于国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减少不平衡,确保教育投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抽样的方式,对沈阳市康平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共回收有效问卷120份。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分析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时,农户对子女上学的态度,农户对当地政府办学条件、政府对义务教育重视程度的态度,学校收费情况的态度以及学生辍学原因等,得出结论:大部分农户认为孩子上学的目的是学知识、明道理,但还有部分农户认为孩子上学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成绩好,继续深造;农户认为学校教学设施应需进行改进,并且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政府对学校进行补贴,但学校仍然存在不合理收费现象;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自身学习困难等。因此,就以上情况社会应加大宣传,推广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出面制定合理制定合理经费保障机制以及教师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着投资责任重心下移、教育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应尽快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法》,加强对经费的使用监督,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开辟新税种作为教育经费的来源,引入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制度。  相似文献   

17.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中的最大难点,受财力制约和宏观政策引导缺位的影响,地方投入为主的财政制度很难为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全面、长远的支持。针对学界期望通过创新或完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观点,本文提出不同看法:单纯依靠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地区差异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事权体制上做大的调整,将农村义务教育事权上划中央政府和财政,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选择。本文尝试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制度缺陷的视角构建框架,为农村义务教育事权体制改革寻求另一个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是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突出难题。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与城区相比存在巨大差异,严重影响到教育均衡发展。以广西M县为例,通过对影响教师资源配置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促进教师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lications of education quality for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in a simpl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ith mandatory schooling and infrastructure spillovers. Education quality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congestion in schools, which is itself measured in two ways: the proport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ratio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education to teaching capacity. The balanced‐growth path is derived and the transitional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congestion are analysed. The growth‐maximizing share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education is shown to depend negatively on the congestion parameter.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quantity versus quality’ debate in schooling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地区投入差异的变化与国家投入体制有关.因不同地区在经费收支结构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优化教育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