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场田地流转模式的绩效比较是为了更好地选择流转模式,而模式的优化选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田地土地流转绩效。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流转是加快我国大部分地区现代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农村土地流转受到诸多因素的约束。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必须结合当地的情境,选择适应的土地流转模式来提高农业生产力。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分析,并结合调查资料,提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发展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途径,而流转模式是决定土地流转成功与否的关键。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具体包括: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租赁等。随着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了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形成了长寿区"农民承包地置换股份"和九龙坡区"农民宅基地置换住房、承包地置换社会保障"的土地流转模式。这些模式目前仍在探索进行之中,而把握探索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市场型法流转模式设计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土地流转发展状况和传统土地流转模式的基础上,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农村土地市场型流转模式的内涵;分析了该模式的现实意义;设计了农村土地市场型流转模式的关键环节操作方法:成立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确定土地流转基准价泼布土地流转信息、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后使用与保持监管等.并结合现实,提出了强化科学引导、严格规范中介行为、注重土地承包信息管理、加强流转后土地质量和用途管理等四个方面风险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途径。全国各地对农地流转模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重庆市突破一般农地流转模式,形成了地方特色的九龙坡区"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模式和长寿区"股权+红利+工资"模式。两种模式本身存在不同的风险,成为影响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新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土地流转是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当前主要有两种土地流转模式,即以政府为主体实施的强制性土地流转模式和农户自发进行的诱致性土地流转模式.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对两种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新疆典型的两种土地流转模式,即大泉湾乡模式和玛纳新模式,提出新疆应建立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政府+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7.
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和我国实际情况,将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划分为直接式流转、政府参与式流转和中介参与式流转三种类型,并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不同模式的运行条件、基本要求及其所需交易费用的大小.分析表明,各模式的交易费用具有“直接式流转>政府参与式流转>中介参与式流转”的基本关系.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得出了实现流转模式从直接式流转向政府参与武流转、中介参与式流转的变迁是降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费用的现实选择等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各地不断创新发展的土地流转模式,表明环境条件变化对新制度安排的强烈需求。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无法适应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要求。农户自发形成的土地分散流转,亦不能有效解决土地细碎分割的现实问题。而依托村集体进行的土地集中流转有利于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将逐渐转向以集中流转为主。  相似文献   

9.
刘蓓 《经济师》2009,(4):204-205
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在我国农村悄然兴起。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达到了一定的数量规模,流转模式也较多,但土地流转是一新生事物,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为此,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各种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受到观念、利益、制度等因素制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转变观念、准确界定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主体、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流转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取得较大经济剩余,但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的局面.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我国外贸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注重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战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进而通过自身努力培育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外贸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商品中增值税转移变化研究——论增值税征收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增值税包含在商品中,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中向下一级转移,最后转嫁给消费者。偷税问题使这种转移变的复杂,企业不能转嫁给下一个生产环节的税收负担,往往由企业的工人承担了。探讨在保证中国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基础上,分出商品价格5%的份额作为消费税,在最后环节征收。其他的份额仍包含在增值税内,维持现在征收渠道。并且我们还要规定,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交消费税,这样可以治理偷税。认为最终销售给消费者的商品不需要发票。  相似文献   

13.
黄宇驰 《技术经济》2007,26(7):18-23
交易成本理论在分析企业进入模式的选择时,将机会主义作为关键的假设,但这种分析忽略了知识是以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减弱了机会主义的威胁,因此一种不同于交易成本的框架——知识为基础的框架建立起来了。这个框架将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区分为建构能力和组合能力,它们影响着进入模式的选择。企业的知识战略对进入模式的选择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往探讨东道国市场环境对外资企业进入模式选择影响的研究,通常仅关注个别制度要素的作用机制,未能深入阐述东道国区域制度环境的影响过程。本文从制度基础观视角出发,以2001—2006年5131个初次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为样本,分析区域制度发展水平、区域外资进入模式标准和外资企业进入模式选择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和社会制度发达程度越高,外资企业越倾向以独资模式进入;区域政治制度发达程度越高,外资企业越倾向以中外合资模式进入。区域制度发展水平能促成外资企业在本地区战略选择标准的形成,从而影响新进外资企业模仿本地区其他外资企业,以同一种所有权模式进入市场。外资企业可通过模仿其他外资企业的进入模式获得"合法性",从而发掘当地市场的资源与机遇,并降低进入风险。  相似文献   

15.
研究显示,尽管在中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增长趋势近年来有所减缓,但是大多数污染物的排放并不具有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特征,还有大量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受中国重化工业发展对能源需求增加的影响,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仍在继续增加,中国污染物的排放与人均GDP的关系并未真正形成.这就要求中国政府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从单纯追求GDP及其由此而来的财政收入,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宁波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其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Cob-DouglaS)生产函数,利用宁波市1988—2007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宁波外贸增长中各生产要素的贡献,结果表明:宁波的对外贸易增长主要靠资本拉动,而全要素生产率对宁波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软件系统模块开发与使用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将职能部门工作模块化的管理思路,对从事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客观、科学地量化,以实现职能部门员工可变的岗位薪酬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8.
出口企业享受FTA政策优惠必须额外支付一定数量的固定和可变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生产率足够高、规模足够大的企业才会选择使用FTA优惠,这也增加了出口企业利用FTA的难度,降低了FTA利用率。该文采用出口企业问卷调查数据测算FTA利用率和覆盖率,并对FTA影响因素进行了有序probit检验,结果显示,FTA固定成本是影响企业FTA利用率的最关键因素,而关税减免和FTA可变成本对大型企业影响更为显著,外资企业、大中型企业、出口时间越长的企业利用率相对较高。结论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利用FTA便利性,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克里斯托弗.J.亚瑟认为,《资本论》所阐述的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都是高度抽象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研究应置于与资本的关系中。这些理论观点对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从本质上看,资本间的竞争旨在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烟台张裕卡斯特酒庄是一个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典型循环经济特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其农工商一体化的生态经济模式,是中国葡萄酒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与自然环境、酿酒工业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