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财经研究》2016,(10):192-192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文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力却与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不匹配。与此同时,国际上很多优秀的华人经济学者,拥有敏锐的经济学直觉、前瞻性的研究视野和扎实的研究功底,创作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以英文为主),为中国经济学研究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徐雷中国的经济需要现代化,同样,中国的经济学也需要现代化。在世纪之交,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内在规律,推动中国经济理论的创新,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为整个人类的经济科学发展做出贡...  相似文献   

3.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初期,我国基础研究快速发展,投入和产出均大幅提升。运用以产出为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该时期我国“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创新效率,观测13年间基础研究动态变化趋势,通过投影值分析“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结构的合理性,挖掘其创新效率存在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助力我国基础研究良性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三个五年规划对“双一流”建设大学基础研究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十二五”和“十三五”初期基础研究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的“双一流”建设大学数量比例较高,高端人才引进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性成果成为优化高水平大学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结构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4.
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与“一带一路”理论之间存在科学的内在联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作为当前指导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行动指南,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主要平台,是构建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便没有世界科技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在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指引下,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必将成为全球基础科学联合研究、技术创新合作的重要范本和典型,中国也将为世界科技发展与革新作出更大贡献,为人类科技文明发展与进步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卡尔·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卡尔·波兰尼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他在经济学、社会学、经济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做出了具有深刻洞察力和高度预见性的理论贡献。本文梳理了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内核及其当代价值。作者认为,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及其方法,对于反思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探索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华 《财经研究》2016,(9):41-51
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知识银行”战略,这一战略为其后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国之于世界,不仅需要有自身的经济贡献,更应该有自身的文化(或知识)贡献,而“知识银行”战略及其发展能为中国提供这样的经验.文章主要从经济史的视角,试图对“知识银行”战略的推出背景、发展历程、工作机制、影响和实质进行一个系统的探讨.研究表明:(1)“知识银行”战略推出的背景是“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2)“知识银行”战略主要通过组织机构建设、话语体系构建、知识成果发布、金融贷款支持和高层培训等五大机制来共同推进与实施;(3)“知识银行”战略具有两面性:表面上是为传播公共知识,实质上是为“范式维护”和意识形态输出.进一步地,将“知识银行”战略与当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反思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辩证地看待来自“外面”的声音,审慎地对待西方理论,并加大自身的理论创新;(2)着力提升中国在全球性“知识供给机构”中的话语权;(3)中国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也需要提升自身知识产品的输出和服务能力.在中国的资本和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世界银行的“知识银行”战略及其发展或许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11月3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主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18国际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主题是“‘一带一路’与国际发展合作:援助、贸易与投资的互动”。一百余位来自高校和部委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会议,从经济学的视角讨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理论框架和战略、援助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分析、中国参与国际发展融资及其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办,福建农林大学承办的“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002年7月28日至30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代表向大会递交了30多篇论文。本次会议就生态经济学的发展与理论创新,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创新等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与实践经验。刘思华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论“空的世界”经济学与“满的世界”经济学》的学术报告。他将研究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没有生态经济环境限制的世界的经济问题的科学称之为“空的世界”经济学;反之,称之为“满…  相似文献   

9.
科技革命产生技术-经济范式变化引发经济周期波动,至今为止已形成5次长波。目前世界处于第五次技术经济周期的后半段,经济步入下行通道,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动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把握长周期背后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变”与“不变”,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改善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创造新供给,布局未来科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支撑新发展格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引领新长波。  相似文献   

10.
贾康 《经济月刊》2013,(9):20-20
中国经济在经受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也走到了一个自身“潜在增长率”下台阶而“矛盾凸显”对“黄金发展”瓶颈制约日趋严峻的新阶段。寻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需要对已有的经济学成果有“破”有“立”。首先说“破”。在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经验层面考察,对经济学理论迄今已取得的基本成果亟需反思。一是主流经济学认知框架的不对称性。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可说存在着一种共同失误——虽然他们各自强调不同角度,都有很大贡献,但是共同的失误确又不容回避——他们都在理论框架里假设了供给环境,然后主要强调的只是需求端、需求侧的深入分析和在这方面形成的政策主张,都存在着忽视供给端、供给侧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源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欧美国家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和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策略。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日益激烈的综合能力竞争,我国迫切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安徽省作为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是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抓手和手段。为了充分实现安徽省高校、科研院所与实务部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必要利用财税政策进行有效激励。  相似文献   

12.
当学科身处学术共同体与科层制组织二维空间时,学科评价便游离于行政与学术的二维坐标体系,二维场域内学科评价语境、主体、目标、方向、逻辑、标准及方法具有显著差异。当前,中国式学科评价呈现出行政场域强势介入与学术场域日渐式微相互嵌套的格局,从而抑制着学科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及学科建设实践的创新性。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应符合学科组织根本特性及学科发展客观规律。因此,遵循学科动态性与综合性特征,构建成长性评价模型;创新过程管理,彰显“学科人”话语权;发挥第三方力量,弱化行政管控性成为一流学科建设评价制度设计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而"海归"教师作为重要力量,整体上对提升我国经济学科的国际化程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哪类"海归"教师的科研产出能力更强,且对我国经济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发挥着更大作用呢?文章搜集了国内"985"高校和"211"财经类高校经济学科882位全职"海归"教师的个人信息,并与国际权威SSCI期刊上发表的2 074篇英文论文进行匹配,运用文献计量法研究了"海归"教师的发文数量和发文质量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博士毕业所在学校的排名不仅对"海归"教师的发文数量具有正向影响,还会提高其发表论文的影响力;(2)本科毕业所在学校的排名对论文产出不重要,无论是发文数量还是质量均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3)本科所学专业对论文产出的作用明显,相比于文史类专业,经管类、理工类专业"海归"教师的发文数量更多,但是其论文的影响力没有显著差异.文章从"海归"教师论文发表的角度为我国财经类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引进师资的依据,也为其未来的人才建设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指出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在中国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发展现状前提下,分析《矿山救护技术》与《安全人机工程》课程建设对于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相关性,分别从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实验课程等六个方面,提出《矿山救护技术》与《安全人机工程》课程改革建设的具体内容,在完善课程建设的同时,对于中国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A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perspective on The Economics of Time and Ignorance reveals that the book rehabilitates some major themes in the Austrian tradition that were all but lost subsequent to the formalist revolution in economic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The book also anticipates some important ideas that were extended and applied in Austrian economics after it was first published. Reviews have claimed that the book was a “classic” and also “original”. The book is too close in a temporal sense to judge whether or not future generations will canonize it as a “classic”. Using Stigler’s criteria as to what constitutes scientific “original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taken as a whole, the book was not original.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the overall discipline of economics, it was a work advancing controversial ideas that would not easily change the beliefs, practices and interests of economists in general but it offered sound reasons for taking the Austrian thought-trajectory more seriously. It would be more fitting to view the authors as providers of many innovations contributing to the mature Austrian economic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6.
人才强国建设对于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内涵和任务目标,构建世界人才强国评价指标维度和体系,采用标杆分析法对标美国等典型世界人才强国,探讨中国建设人才强国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典型世界人才强国的距离。结果显示,中国仍处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高层次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与吸引、人才效能发挥3个评价维度得分相对均衡,尚未形成某一方面的明显竞争优势。全球顶尖人才集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吸引人才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构成当前中国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短板,亟待培养造就和吸引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完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制度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国际形势的迅速变化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但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单纯的经济学研究往往无法解释现实,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间的分立与隔绝状态不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需要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打破经济学尤其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专业壁垒;第二,加强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综合性研究;第三,注重对美国国内经济结构变化及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对外政策影响的研究;第四,加强对国际货币、资本、金融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并从货币权力视角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第五,加强对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过程中"挑战国陷阱"问题的研究。只有在解决好上述五个问题的基础上,国内理论界才能构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大国关系理论,并以此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崛起。  相似文献   

18.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rapid growth has been witnessed in the Chinese economy, thanks to the introduc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s well as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f the country. However, while this exogen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quantitatively, it is, unfortunately,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economy. Structural imbalances have thus been produced, which hind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the country. Besides, by way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rebalance mechanism,” “resource optimized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mechanism,” origin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effectively push forward the quality change, efficiency change and dynamic change in the economy, thereby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ness and openness as well as the shar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refore, the current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needs to change from the second stage—the stage of transition from the introduc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ode to the origin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ode then to the third stage—the stage mainly based on the origin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from the high-speed growth phas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hase.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