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就业乃民生之本,实现城乡统筹就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主要课题.郑州市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有着自己特殊的地方,在城乡统筹就业方面任务艰巨,如何做好郑州市城乡统筹就业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与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城乡统筹是我国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思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出路。要实现城乡统筹,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实施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在推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和环境约束明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推进四川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应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健全统筹城乡就业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就业的关键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统筹城乡就业的主体是政府,但政府不能包办城乡就业,而是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调整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和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劳动力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政府应抓好就业规划与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与服务、统筹政府在城乡就业方面的职能和责任等几个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5.
统筹东北地区城乡就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就业首先要立足于城乡关系的发展现状。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就业人口变动与城市化的关联性不明显、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是当前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统筹城乡就业对促进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消费和增加就业机会、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可以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运行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投资、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扩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和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举措,实现城乡就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益完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我国目前城乡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国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政策也基本上以城镇为主。只有把统筹城乡就业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统筹城乡就业要求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在科学把握城乡就业发展规律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以实现良性互动与整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制度的逆向安排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协调一体化的发展源于我们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与财税制度的创新与安排。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实质是统筹配置城乡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合理流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设计与安排。现实中的一些制度逆向安排,成为阻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打破这一逆向制度安排,实现城乡一体化制度的再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婧  李诚固 《经济地理》2012,32(12):122-126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存在的"产粮大省、经济穷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同时,受地方利益驱使的招商引资与城镇建设大量蚕食耕地的状况日益突出。以城乡用地空间统筹为视角,以吉林省为例,分析粮食生产地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基于耕地保护、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与粮食主产区经济增长能力增强等目标的实现,系统分析粮食生产地域城乡空间统筹的实施路径。最后,提出我国北方经济落后的粮食主产区城乡空间统筹的地区模式。  相似文献   

9.
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等方面不舍理限制,使城乡劳动者丰有平等的就业权利,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就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非公经济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生力军,是解决就业和建设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非公经济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是实现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非公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谢树兴 《广东经济》2004,(12):29-32
城乡统筹就业是就业制度的一场革新,是对城乡“二元”就业体制的一场革命。如何推进这项在广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重要、十分迫切的事业,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壁垒、建设和谐广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广东城乡就业的现状及发展态势看,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关键在“一二三四五”。  相似文献   

12.
实现县域经济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淼 《经济师》2009,(6):24-25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最基本的单元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因素,县域经济增长不能脱离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统筹,城乡统筹必将会为县域经济的增长创造条件。目前农村和城市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二元经济结构分割现象,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推进城乡统筹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文章根据对河北省各县域统筹发展指标的监测情况的调查论证,提出了在推进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县域经济有效增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苏南作为中国发达地区之一,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就地就近、集中于二三产业、亦工亦农和城乡统筹为主,但要实现进一步转移,仍受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低下的文化技能、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就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业等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河南省农业人口比重大,城乡差距明显,制约着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及相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之一,在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对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制度的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城乡就业统筹的桎梏,要突破现行就业统筹障碍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因此,本文拟从制度保障的角度出发,借助制度改革与创新来推动城乡就业统筹,以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的制度障碍及变迁路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解决全国的就业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但现行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社会制度、土地承包制度、教育制度等存在着一系列不利于城乡统筹就业的障碍。本文通过对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制度障碍的分析,提出相关制度变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坚定不移地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发展思路和重大战略举措。落实的关键在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和用好政策,统筹发展规划,统筹生产经营,统筹人力资源开发,统筹社会化服务,始终考虑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在全国、特别是农业大省河南,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就业理论是通过区域就业主体、区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和制约因素的研究,结合区域自然禀赋对产业进行合理选择,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从而促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就业发展的互动,最终实现区域城乡就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区域就业理论基本范畴的核心是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区域城乡就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其研究框架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一、区域人力资源配置方式资源的配置方式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行政手段,二是通过市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劳动力资源和资本、土地等其他资源一样,完全…  相似文献   

19.
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客观上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就业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广东”的需要。广东城乡统筹就业的难点1、户籍制度的制约。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城乡差距在经济发展中应逐步缩小。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以户籍制度将人口严格地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对农村人口向城市或非…  相似文献   

20.
解韬 《广东经济》2009,(10):54-57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在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进程中,其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新趋势。如何准确把握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对实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