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完善中央、省、市、县、乡镇之间财政分配体制。(1)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尤其要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县、乡两级政府)的支出责任。(2)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权,将各级政府的事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支出责任和各地的收入分配格局制度化。保证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合理分配省、市、县、乡财政收入的各自比重,配合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境。(3)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财政预算体制。将乡镇财政预算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乡镇政府负责本级预算支出管理,收入由县级政府统一拨付。中央和省级拨付的款项…  相似文献   

2.
1.地方政府的财政缺口问题。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历史上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由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权层层上缴,事权层层下放,地方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了,而其事权范围并没有缩小,面对义务教育、地方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商品的提供,地方政府尤其是县及县以下基层政府缺少相应的资金保障。同  相似文献   

3.
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谁来承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央财政应当分摊地方对义务教育的投资(一)县乡财政义务教育投入不堪重负1994年财税制度实行重大改革后,我国财税收入的重心明显上移,尤其是向中央和省级政府转移。近十来年,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省级地方政府也纷纷效仿中央的做法,将财权上收。然而,在财税收入重心上移的同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任并未随之上移,反而更多地转向了县和乡镇财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2%;而县乡两级负担的87%基本上都直接来…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快速成长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融资平台的根本问题在于地方的财力和事权不相匹配,治本之道在于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收入逐渐向中央集中,地方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事权即支出责任却逐渐下放。在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情况下,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能  相似文献   

5.
1994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带有强烈的制度创新性质,初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主要是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又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方面大大淡化了条块分割的行政隶属关系控制,为政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正确发挥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创造了条件。然而必须看到,该体制为种种条件所制约,仍然带有强烈的过渡色彩,难免遗留下不少问题。随着时间推进,这些问题趋于明朗化,对地方财政运转的不良影响日渐表现出来。最突出的一点便是造成了基层政权所承担的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通过“分税制”所建立的财政体制重新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着眼点是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当时尚做不到配套确定省以下政府之间财力分配框架,原本寄希望于通过逐步深化省以下体制改革,在动态中解决此问题。但由于省以下的体制改革近年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财权划分模式与事权划分模式出现了网相背离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我国实行分税制的主要意图之一是扭转过去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过低的局面,这符合分级财政体制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客观地说,与较充分发挥中央自上而下转移支付调节功能的要求相比,目前中央财力集中程度还不够,仍有待逐步提高。然而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趋向被盲目推广和延伸,在省、市形成了上级政府都应集中资金的思维逻辑。1994年以来,中央的资金集中度实际在下降(从1994年的55.7%下降到2000年的52.2%),而省级政府的集中程度却不断加大,年均提高2%(从1994年的16.8%提高到2000年的28.8%);市一级政府同样在想方设法增强集中程度。2000年地方财政净结余134亿元,而县、乡财政赤字不断增加。这说明,实际上财力在向省、市集中。省以下政府层层向上集中资金,但基本事权却有所下移,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高度不对称,成为现在的突出矛盾。按照事权划分规则,区域性公共物品应由地方相应级次的政府提供。近年我国省级政府在向上集中资金的过程中,县、乡两级政府仍一直要提供义务教育、本区域内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等多种地方公共物品,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往往尚未有效排除介入一般竞争性投资项目的“政绩”压力与内在冲动),而且县、乡两级政府所要履行的事权,大都刚性强、欠账多,所需支出基数大,无法压缩。比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该项支出有法律依据,而且由于人口规模扩大和相关支出因素价格上升较快,所需资金膨胀更快。转轨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大量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要由省以下地方政府来提供的,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承担着宽广、具体的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这就亟须在明确各级政府职能分工和建立科学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的配套条件下,使基层政权的事权、财权在合理化、法治化框架下协调职责与财力,使之对称。这本是“分税多级”财政体制的“精神实质”所在,一旦不能落实,则成为基层财政困难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6.
崔雅琴  倪筱楠 《经济师》2003,(11):72-73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仍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专项拨款难以体现中央政策意图 ;财政转移支付标准不合理 ,“因素法”在执行中未知因素过多 ,操作难以规范 ;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明显不规范 ,体制不完善 ,县 ,乡财政较为困难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与财权不统一 ,导致转移支付责任不清等 ,如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1994年分税制改革将大量财权收归中央,却下放更多的事权给地方政府,导致地方财政的纵向不平衡——在财权上集权,在事权上分权,其弊端正逐步显露出来.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财政分权体制如何才算合理,财权和事权划分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本文的目的就是在总结学者现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提炼财政分权原则,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省直管县"改革的目的和内容"省直管县"改革是指将地方财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体制,对县的财政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财政层级,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统一。政府层级越多,政府间财政关系越复杂,协调政府间财政关系就越困难。"省直管县"本质上是一个地方政府辖区的最优规模确定问题,也是一个地方财政体制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中的最大难点,受财力制约和宏观政策引导缺位的影响,地方投入为主的财政制度很难为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全面、长远的支持。针对学界期望通过创新或完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观点,本文提出不同看法:单纯依靠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地区差异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事权体制上做大的调整,将农村义务教育事权上划中央政府和财政,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选择。本文尝试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制度缺陷的视角构建框架,为农村义务教育事权体制改革寻求另一个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集权与分权的抉择—改革开放30年中国财政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财政体制的演变反映出财政分权程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财政集权的趋势;当前中央和地方间的事权错位,财权上移,事权下放,导致基层政府的支出责任过大;不当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造成了我国财政纵向不平衡较高,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依赖度较高,但税收控制度低;财政分权对政府规模、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等有着不确定的影响;未来的改革还需要在进一步权衡分权和集权优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适当的分权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1.
基层财政解困:一个财政体制变迁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发  周琛影 《经济学家》2007,(1):111-117
基层财政困难已影响到部分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层财政陷入困境的最直接根源是财政体制不规范,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解困的根本出路在于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财政体制创新.但财政体制变迁不能局限于边际微调,须考虑政府财政级次问题.本文提出推行"省管县"体制与撤消乡镇级政府两项改革,将政府层级由五级简化为三级,对应形成三级财政.并以这三级财政为架构,重新设计财政体制,合理配置政府间事权财权,以推动基层财政彻底解困.  相似文献   

12.
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二是优化支出结构、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健全"事权及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与财权相适应"的体制;三是改革完善税收体系、调整完善分税制体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体系和统筹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财政体制;四是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五是调整财政层级,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以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与财权相适应改革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依据"收入体制完善、支出体制攻坚、预算体制突破"的总体思路和"先收支体制配套改革、后预算体制改革"的顺序,按照"两步走"战略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第一步以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支出体制与收入体制联动改革,健全各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与财权相适应"的新体制;第二步以预算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推动财税体制健全与完善。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要围绕科学发展观具体实施:要围绕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要围绕转变...  相似文献   

13.
财权与事权的分配关系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产生变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财政体制下,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出现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清晰、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对称、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的矛盾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事权的法律规定不明确、财权的过度集中、中央的权威性思考、晋升激励制度等原因所造成,建议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公开事权和财权划分、转变政府之间交流方式以及转变地方政府责任方向,以期实现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和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均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税费改革工作试点取得很大成功,农民负担总体上有所减轻。但税改后乡镇和村的可用财力减少,难以维持低水平运转,有些地方出现反弹。这与基层政府财政体制不顺、事权和财权分配比例不当有关。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关键是完善财政体制,调整中央和各级地方  相似文献   

15.
比较准确评估地方财政收支状况是改革完善地方财政制度的基础。借鉴Ladd和Yinger的财政健康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县(市)财政健康进行评估,发现样本期间县(市)财政健康水平呈先降后升形态,且县(市)财政健康水平总体仍较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显示,财政分权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都显著地提升了县(市)财政健康水平。为增进地方财政健康度,应科学界定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完善省以下分税制,构建合意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地方债制度,同时深化地方财政及行政层级改革,建立扁平化的地方财政及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1·进一步完善分税制体制。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已通过1994年财税配套改革搭建了一个“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框架。但由于种种制约条件,上述体制过渡色彩比较浓重。从未来改革取向看,应在减少预算级次和平衡地区间财力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财权与事权,改进和完善中央自上而下的财力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分税制体制的基本要求是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在目前国家仍保留五级政府的行政体制下,可以积极探索“扁平化”模式,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通过减少预算层次办法提高财政…  相似文献   

17.
正"营改增"的继续推进,将涉及寻找新的地方主体税种,重新布局地方税体系,以及调整地方和中央之间财政分成比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可以"营改增"为契机,重塑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思路应涉及以下内容:1.尽可能细化事权范围、支出责任,并与财权、财力配置相适应。如应尽可能列举各级政府的全部事权范围,相应明确支出责任,并配置相应的财权与财力,对于长期性项目和跨区域项目,则应明确相关政府责任主体的分摊比例。对  相似文献   

18.
一、贵港市乡财县管财政改革动因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步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边界、理顺了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这一改革根据财政与事权相结合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地方财政主要负担本地  相似文献   

19.
财政改革向省以下财政体制延伸,是中国财政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要理清省级以下政府财政关系,建立相应的制度,解决省内和省级财力的分配不均,促进政府间财力均等。着重介绍"省管县"财政体制,从各地不同模式中提炼经验,构建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匹配的财政体制,精简政府规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增强县级政府全能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日本财政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权、财权和税收在各级政府之间如何分割,是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各国财政体制不尽相同,但在追求公平和效率方面,各国财政体制是有相似点的。我国尽管在1994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分税体制,但还有许多地方要完善。本文主要以日本财政体制为背景,从事权、财权和税收在各级政府之间分割角度,谈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