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市型工业是一个崭新的工业经济形态,它在产业构成、空间布局和企业特点上都具有独特之处。将都市型工业与城市工业布局联系起来,探讨都市型工业对城市工业布局的影响,对发展都市型工业与优化城市工业布局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都市区工业重心时空变动轨迹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重心模型能够直观地衡量经济属性的动态演变过程以及区域差异,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采用1989—2009年天津市人口与工业总产值数据,引入重心测度模型,以人口重心为参照,对天津市工业重心在时空上的动态演变轨迹进行实证研究;结合各区县工业差异变动规律,对重心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与人口重心在北辰区内缓慢移动不同,21年来天津市工业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由市中心移动到市区外围,且在东西方向的不均衡性显著大于南北方向。区位条件、政府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会对工业布局产生影响,引起工业重心迁移。  相似文献   

3.
对口帮扶政策是中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该政策产生的污染企业迁移效应,值得警惕和深入分析。文章利用“企查查”、Oriana、Zephyr等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库,挖掘多种类型的污染企业迁移方式,并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主要发现:(1)对口帮扶政策会显著引发污染企业迁移。对口帮扶城市之间发生污染企业迁移的平均频次比其他城市之间多出149.51%。(2)污染企业主要通过设立控股子公司、兼并收购、设立分公司等方式实现迁移。(3)相比于上级政府指令型帮扶关系,主动合作型帮扶关系对污染企业迁移的影响更大。(4)驱动机制分析发现,迁移企业的规模越大,越易于受到对口帮扶政策的影响。此外,区域间在要素成本、产业升级政策上的差异性能够与对口帮扶政策产生交互作用,进而推动污染企业迁移。文章提出建立产业帮扶、环境监测、生态补偿于一体的对口帮扶政策体系,特别是要深入到不同类型的迁移方式之中强化对污染企业迁移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迁移的特征、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系统探讨了中国企业迁移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决定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引导企业迁移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迁移经历了单一行政搬迁时期、境外迁入为主时期、内外资迁移并重时期和企业迁移加速时期四个阶段;中国企业迁移活动日益频繁,迁移方向主要是下行流迁移,迁移方式以扩张性外迁为主,具有距离衰减特征,行业分布和目标区域呈现多元化;影响中国企业迁移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是企业内在因素以及外部资源票赋、成本差异、环境变迁、政府政策、企业间相互依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发展趋势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企业迁移将会进一步加速,并呈现出日趋多元化的趋势。作者认为,为积极引导企业迁移尤其是“东企西移”,要实行东西部地区互动,改善中西部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政策,防止出现污染转移。  相似文献   

5.
在新古典企业迁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技术战略对企业迁移作用的分析框架及演化过程模型,分析了政府领导人、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内技术与资源水平等内部影响因素以及国家政策、产业发展状况、技术发展状况等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湖南省各地州市工业竞争力的基本情况,文章从区域工业规模、工业效益和工业成长三个层面构建湖南各地市州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各地市州工业竞争力展开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湖南各地市州工业竞争力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而造成这种不平衡性的因素主要是工业企业规模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对此,提出新阶段应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大政策投入、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规模型企业、加强工业支撑人才培育。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当前无锡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企业家对创新的认识以及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情况等,我们选取了1000多家工业企业开展了《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和《企业家调查问卷》,为评价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监测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创新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永红 《当代经济》2016,(29):84-86
本文以青海省2006-2014年的工业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对青海省工业布局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优化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对策,以期为青海省工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中国的工业布局由于受历史与政策因素影响,形成“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中国31个地区区位商的实证分析,证明中国的工业布局已逐步形成了“东轻东重、南轻北重”的新特点,在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导下区域产业竞争力有明显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的趋势。本文对形成这一趋势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国土均衡发展战略”作了新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基于智能体的企业迁移模拟——以广东省产业转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迁移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大量的企业迁移活动将重构区域产业空间格局.通过梳理企业迁移机理的相关研究,构建综合成本最小的企业迁移决策行为规则,提出基于智能体和GIS集成的企业迁移决策模型,对企业迁移现象进行模拟,并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模拟珠三角地区企业向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迁移的产业空间变化格局.模拟结果的空间格局和实际情况较为接近,企业迁移的趋势具有梯度性和等级性,临近珠三角地区的区县和省内市辖区是企业迁移首选的区位,粤北山区等区县承接企业迁移潜力最差.运用智能体建模的思想来分析企业迁移的空间决策行为,能为模拟企业迁移的空间格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于合理引导企业迁移和制定产业转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理论阐释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9-2018年中国内地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方法开展进一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效应、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倒逼作用、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3个渠道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等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财政支出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能够显著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则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12.
产业升级战略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产业低级化已成为制约吉林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层次探讨。文章在具体分析吉林市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应坚持的原则基础上,指出了方向和重点,最后提出了坚持改革创新优先,构建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制度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构筑人才“高地”和资金“洼地”;精心经营城市,为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为产业升级提供空间支持等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由于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的职能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引起局部土地功能的变化,导致在城市中出现闲置和废弃的旧工业建筑.如何看待和再利用这些城市工业建筑"遗产",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和我国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现状,而后从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动因出发,探析了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佟玉权  韩福文  许东 《经济地理》2012,32(2):166-172
景观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是由工业区域(带)景观遗产、工业城市景观遗产、城市工业区景观遗产和工业建筑(群)景观遗产所构成的多层级结构系统。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区域范围内有着各层级的工业景观遗产类型,有不少工业景观遗产整体价值突出,保存较好。通过设立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区,制定各层级工业景观遗产的科学评估体系,将那些真正具有整体意义的工业景观遗产分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保护单位或优秀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序列,以实现工业遗产的完整性保护。  相似文献   

15.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26个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群内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考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两个环境变量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直接影响,以及在空间溢出过程中如何发挥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明显正向关联;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中均发挥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区域产业集聚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聚与扩散推动城市群大中小城镇的发展。城市群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的扩展促进了产业的扩散与再集聚。区域产业集聚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辽中南城市群在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推进了新的产业集聚。煤炭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培育新的优势,沈阳、大连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促进了核心城市新产业的培育与壮大。调整城市群产业集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对长春市的经济贡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华友  郝莹莹 《经济地理》2004,24(2):172-176
文章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活力和宏观经济效益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经济效益。从时间变化来看,其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从空间比较来看,其综合经济效益也大大高于长春市、吉林省和全国,说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形式,已呈现出良好的集聚经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研究了其对长春市经济发展的总量贡献和结构贡献,认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增加经济总量、优化所有制结构、提升工业化水平、促进新老城区一体化等方面对长春市均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建设高端产业城市的挑战、路径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产业升级,建设高端产业城市是我国已率先实现工业化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保增长、促转型宏观政策目标的要求,优先产业内选择是建设高端产业城市的现实选择。但是,根据国内国际经验,产业间升级的可能性并不低于产业内升级,并对产业升级提高度更大,且呈加速趋势。据此,产业间升级应该成为建设高端产业城市的战略选择。产业升级路径是由其比较优势演化路径所决定的,建设高端产业城市需要生产要素层级从自然资本向创造资产升级。  相似文献   

19.
海口市产业结构变动与政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锋 《经济地理》2004,24(4):437-439,448
海口市是一个典型的服务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没有经历工业化过程,而是直接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经济社会,产业关联程度比较低。影响海口市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区位条件、经济全球化等。海口市制定产业政策,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继续保持第三产业主导地位的同时,加速发展和提升第二产业,走产业生态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How migration rest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hina strongly restricts rural–urban migration, resulting in a well acknowledged surplus of labor in agriculture. But migration is also restricted within sector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se intra-sector restrictions lead to insufficient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both the rural industrial and urban sectors, with resulting first order losses in GDP. For urban areas the paper estimates a city 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 based on city GDP numbers. The effects of acces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FDI,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 on productivity are estimated. Given these, worker productivity is shown to be an inverted U-shape function of city employment, with the peak point shifting out as industrial composition moves from manufacturing to services, as predicted by urban theory. As far as we know this is the first paper to actually estim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put per worker and city scale for any country.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cities are shown to be potentially undersized—below the lower bound on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about the size where their output per worker peaks.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large gains from increased agglomeration in both the rural industrial and urban se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