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司内部控制是在取得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为弥补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降低代理成本而在内部设置的一种控制机制,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实现组织目标——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内部控制实现增值的主要途径有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  相似文献   

2.
公司内部控制是在取得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为弥补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降低代理成本而在内部设置的一种控制机制,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实现组织目标——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内部控制实现增值的主要途径有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  相似文献   

3.
公司内部控制是在取得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为弥补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降低代理成本而在内部设置的一种控制机制,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实现组织目标——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内部控制实现增值的主要途径有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  相似文献   

4.
公司内部控制是在取得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为弥补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降低代理成本而在内部设置的一种控制机制,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实现组织目标——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内部控制实现增值的主要途径有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  相似文献   

5.
公司内部控制是在取得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为弥补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降低代理成本而在内部设置的一种控制机制,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实现组织目标-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内部控制实现增值的主要途径有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  相似文献   

6.
市场营销最根本的作用是为公司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创造作用通过两种基本途径来实现。在公司内部,市场营销在公司运作的不同层面产生作用从而提升公司价值;在公司外部,市场营销把客户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地从公司外部传递至公司内部,从而也为客户创造价值。本文分别就市场营销在公司内外部的价值创造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司战略。  相似文献   

7.
企业内部控制是在取得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为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降低代理成本而在内部设置的一种控制机制,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实现组织目标——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内部控制实现增值的主要途径有企业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  相似文献   

8.
在理论分析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创造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质量指数(ICQ),并以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改善公司价值创造的效果.这一方面为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提供了新兴加转轨市场独特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与公司价值创造方面的文献;另一方面有助于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实施,并促进上市公司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从而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司治理针对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其目的是对经营者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内部控制针对经营者和次级员工(一般管理者和其它员工)的委托代理关系,其目的是对次级员工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层次的问题。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事来单位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提出了经济管理的战略性发展规划,这是包含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多种内容的管理形式,是事业单位价值管理的基础。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在其是通过对事业单位各种利益冲突的,从而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和内部控制其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履行事业单位的社会义务和实现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通过对事业单位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可以有效的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而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有效的提升经济管理的水平。文中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组织中存在的各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引发了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导致企业内部市场资本成本增加收益降低,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企业文化包含专有知识和制度体系两个方面,这些组织的共同意识通过降低不确定性和减少交易成本,在信息时代逐渐成为带来收益并保证可持续性的最重要资本性要素。因此,组织的文化资本可以说是当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COSO报告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与巨大成就。该报告提出的内控框架目前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同,并对我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建立现代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时,不仅应当扩大责任主体、延伸控制环节,并着眼内部治理结构,还应当把握货币资金管理、成本与费用管理、授权与审批等关键控制点,最终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  相似文献   

13.
ERP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规避业务风险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重要性日益凸显。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也随之提上了日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许多中小企业也开始引入了ERP系统。本文以某中小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该企业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对其实施ERP前后该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进行了对比。结论是通过对企业BPR(业务流程再造)后ERP的实施确实整合了企业的SCM(供应链)体系,促进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五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以及内容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正在逐步扩大,成为企业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审计的独立性差、内审人员素质偏低等。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解决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企业加强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丽瑾  房卉 《经济问题》2012,(2):114-119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特定目的或目标。对于新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能发挥其最大效用,这需要我们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做出相关的绩效评价。应用COBIT框架构建了一套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的体系,旨在使相关信息使用者能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了解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信息产业十分发达的当今社会,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促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实践证明:内部控制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内部控制已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30-31,8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发展速度,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内部会计控制是提高企业经营活动成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以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性以及法律规章的遵循性,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探讨。结合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内容,针对中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和改进的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郝雅丽 《经济研究导刊》2012,(13):112+160-112,160
新形势下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对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表及相关性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现代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会计系统控制、权审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信息与沟通控制、员工素质控制等方面,探讨现代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Pricing Individual services provided by public busines enterprises so that the use of available capacity is, where possible, maximised during peak as well as slack demand periods will for many enterprises correspond closely to ideal marginal cost pricing. Such a pricing strategy will usually result in excess profits when the level of capacity is deficient and in losses when capacity is excessive. Optimal long-run capacity can thus be sought under this pricing strategy by increasing or reducing capacity over time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normal profits or a target rate of return. In the short run, before capacity can be changed, enterprise profits are driven by the pricing strategy, not by the target rate of return. For enterprises with large lumpy investment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rate of return objective to be achieved over several years, allowing for reduced returns when new lumpy capacity is first introduced. For enterprises whose services involve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congestion costs before full capacity is reached, pricing to achieve something less than full capacity utilisation is required bu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s reducing the relevance of this com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