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经济增长速度方程测算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运用三次指数平滑方法,提取我国技术进步贡献率和技术进步速度的趋势规律。结果显示:我国整体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区域间技术进步贡献率差异明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速度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关系,建立VAR模型,揭示了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技术进步以及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上述变量在区域间的差异,决定了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假设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科学技术水平年均进步率为5.1%;此外,通过计算还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存量以及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9%、12.53%和2.27%。资本、劳动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5%、18.03%和53.5%。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3.5%,超过了资本、劳动两者贡献之和,所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是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生产要素C-D函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简要分析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现状基础上,运用C-D生产函数对1991-2006年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要素的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农业增长的诸要素中资本贡献率最大,劳动力贡献率次之,技术进步贡献率最小.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虽然不高,但和农业生产总值呈很强的相关性.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重视农业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以提高农业增长中的技术进步贡献率.  相似文献   

4.
黄秀娟 《技术经济》2009,28(7):67-72
利用C-D生产函数和回归分析技术得出中国旅游产业资本、劳动的产出弹性;利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出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1996—2001年及2001—2006年两段时间区间内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对中国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增长;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对三大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增长除受资本、劳动力和土地面积等投入要素的影响之外,技术进步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扩展的CD函数,采用全国29个省份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广义技术进步中分解出了人力资本积累、农业结构效应和农业总投资的外部性影响,进而更为精确地测算了1995-2008年的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总投资的外部性明显,农业的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变动呈现分阶段的特征,而且近年间降为负值。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民族棉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民族棉纺织工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民族棉纺织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生产技术使全行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涌现出大生、恒丰、申新等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的典型企业。1895-1936年间,技术进步对近代中国民族棉纺织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8.6%,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国出口贸易的直接和间接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技术(DEA),利用22个OECD国家以及中国的经济数据构造了世界生产前沿边界,对各国1981-2004年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进行了分解,并求得了各国的技术进步指数和资本积累指数.本文对中国也口贸易的直接和间接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计量分析表明,出口主要是通过间接技术进步效应来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汽车业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贡献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远飞 《技术经济》2011,30(3):58-63
基于C-D生产函数,对我国汽车业的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991—2008年期间我国汽车业的技术进步率较低,且波动性很大;我国汽车业技术要素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也呈现不稳定性。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贡献率的这种特征可以解释我国汽车产业运行不稳定和效率低下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运用C-D生产函数研究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新疆兵团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投入对兵团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21%,劳动投入的贡献率为27.35%,技术进步贡献率仅为11.44%.兵团工业经济呈粗放式的增长,资本投入是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最后,分别从资本、劳动及技术进步角度提出了促进兵团工业经济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服务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虎兆  栾明 《技术经济》2009,28(2):81-85
利用天津市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估算了天津市服务业的资本存量;以此为基础,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C-D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并分析了天津市服务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得出如下结论:天津市服务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仍然较低,服务业发展处于资本驱动阶段。最后提出促进服务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常态和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经济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尤其是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文章根据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企业加快海外并购等典型事实,基于李嘉图框架构建了包含逆向外包的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逆向外包作为一种后发国家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新方式,能够弥补后发国家高技能劳动力的不足,诱导企业采用更加偏向技能劳动力的生产技术,进而对后发国家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利用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2003-2011年样本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本土制造业企业主导的逆向外包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FD I和人力资本供给的增加加速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形成和发展。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现有的关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和逆向外包的全球化理论,对中国制造创新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s a contribu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ical chang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It forms part of a larger study of technical change and employment in Germany, encompassing a macroeconomic model of income circulation, a disaggregated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sectoral differences of the effects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an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present paper concentrates on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sers and producers, the intersectoral technology flow matrix, and its links with the disaggregated demand model for analys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echnology variables on labour demand.  相似文献   

13.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and Parallel Neutra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icator has many attractive features to evaluate productivity, technical and efficiency changes. Paralleling Färe et al. (1997),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technical change indicator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sum of a magnitude indicator and a bias indicator that is the sum of two bias indicators input and output oriented respectively. Using a recent concept of ``parallel neutrality'' introduced by Briec et al. (2006), som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each bias indicator makes no contribution to productivity change are established. Among the key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is a new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involving a graph translation homotheticity property.  相似文献   

14.
基于"索洛余值"法建立扩展型索洛模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模型的弹性系数,利用2005—2012年中国铁路行业的面板数据,计算了技术进步、政府投资、非政府投资和劳动力投入等对铁路行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并分析了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颁布实施以来铁路行业产出变化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近年来中国铁路行业的巨大成就与技术进步和政府投资密不可分,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和支持已帮助中国铁路企业步入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主导的内生驱动式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已成为影响中国铁路行业产出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Growth accounting exercises using standard human capital measures are limited in their ability to attribute causal effects and to explain growth. This paper develops a model of growth and schooling consistent with these decompositions but with less unexplained growth. The theory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ree different sources of education gains: (1) supply shifts, (2) 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increasing demand within industries/occupations, and (3) 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caus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skill-intensive industries/occupations. The third source leads to the large sectoral shifts and the largest growth effects. Quantitatively, schooling contributions account for 24 percent of wage growth, with both the direct (i.e., supply driven) causal contribution of schooling and the indirect causal (i.e., technology induced) contribution playing substantial roles.  相似文献   

16.
The major question addressed is the treatment of capital 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 Should Obsolescence be deducted to calculate a net stock, or should quality adjustments be made in each vintage of new capital, or both, or neither?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contribution of new investment to growth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capital stock where different vintages are weighted in proportion to their marginal products. The commonly used gross capital measures do not do this, because they do not allow for the higher marginal product of more modern capital. Such an allowance for capital 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 can be made either by quality adjusting new capital or by incorporating obsolescence into the valuation of the old capital (but not both). However, even if new capital incorporates an allowance for improved quality, it will still be necessary to revalue the old capital. Frequently, a reasonable approximation to the net capital stock results from a linear decline in quasi-rents and can be approximated by published estimates of the stock of capital net of straight line depreciation. Steady technical progress will not lead to the commonly used exponential service decline functions. To avoid overestimating the return to investment when technology changes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use information on capital 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 to revalue old capital, rather than to change the price indices for new capital.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数字经济对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探讨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且在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较为稳健。其次,从全要素构成来看,数字经济促进技术效率提升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无论对于技术效率低的地区还是技术效率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均能促进其技术效率提升。最后,数字经济整体上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不显著,只有技术进步本身较高的地区才能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李艳梅  杨涛 《财经科学》2012,(3):109-115
产业结构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耗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本文首先回顾总结了1952年以来随着产业结构演进,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总体和阶段性特征。然后将1987—2007年作为样本期,以投入产出方法为基础,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应进行计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987—1997年期间,产业结构变化因子是促使能源强度降低的因素之一,而在1997—2007年期间,产业结构变化因子却成为促使能源强度上升的唯一因素,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化的逆向影响,致使1997—2007年的能源强度下降甚微。由此可见,未来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能源效率指标进行分解,考察了1986—2010年间我国各地区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能源效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按贡献大小的排列分别是技术进步、投入替代变化与效率改善。总体上看,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要大于投入替代。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存在密切关系;(2)尽管地区间"能源效率缺口"绝对量在逐年扩大,但表现出一定的追赶与收敛趋势。能源效率的地区结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3)在能源效率变化的三个分解项中,投入替代变化的差异是影响地区间能源效率差异的首要因素。以上分析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及各地区的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而且将为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引入偏向性技术变迁与中性技术冲击的包含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1979-2009年间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中国的特征事实较一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释力要强于未包含劳动的RBC模型、包含资本劳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引入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可分劳动RBC模型,说明这一模型更符合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与正的中性技术冲击具有正财富效应相反,正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具有明显的负财富效应特征;我国1979-2007年间推行的降低劳动弹性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工业化发展战略促进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增加、资本积累与GDP产出的提高,故而认为,这个战略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