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运动的兴起,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来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同时也形成了对劳动的压制和剥夺。这种体现着由资本方(雇主)单方支配工资和劳动条件的“垄断因素”的劳资关系,反映了劳动市场由买方(雇主)主导的特征。“强资本弱劳工”的基本态势使劳资关系力量对比处于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中。相应地,劳工权益保障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所有制、体面劳动与收入分配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有效途径,必然是进行积极的所有制改革,具体办法包括严格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国有企业的工资标准,完善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等。体面劳动应该是改善收入分配的具体表现,体面劳动的关键是体面工资。要通过改进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制度、健全收入分配法律法规等工作,加强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体面劳动不仅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发展目标,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构建合理的体面劳动测量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体面劳动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国家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三个层面上分别从就业、权利、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四个维度构建更为科学的测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青年提供体面劳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为弥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足,有必要建立系统化分析青年体面劳动法律制度的研究框架,它应以如何构建促进青年体面劳动法律制度为核心问题,以国际劳工标准为基准,围绕促进青年体面劳动的主要着力点:减少青年失业、提供体面劳动机会、改善青年劳动条件、提升青年就业能办、完善信忠服务系统、拓展青年劳动者与资方和社会的对话机制、完善青年劳动者社会保障和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等,总结反恳海外法制建设的规律与经验,结合我国实践,提出促进我国青年体面劳动的制度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6.
7.
劳动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被明确规定于宪法之中,其中最核心的是就业权利,并以平等就业权为重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女性一直处于就业中的弱势地位,这与国际劳工保护中"体面劳动"的理念相背离。结合"体面劳动"中对"公平"的理解可以发现,全球化背景下,摆脱就业弱势、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是实现体面劳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看,马克思并未明确提出体面劳动概念。但从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逻辑推演看,可以认为体面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重要本义与实践形态。其基本内涵包括三大方面:即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有劳动才体面,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马克思认为,较之于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一定的体面性。但劳动依然是劳动者不体面的重要原因,劳动者无劳动更不体面,劳动者从事的劳动依然是不体面的劳动。现阶段,充分借鉴、积极实践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是我国的必然与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体面劳动生产性即体面劳动对劳动者所带来的经济回报特性,其衡量指标可分为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中国的实证数据表明,GDP总体上可以促进体面劳动生产性绝对指标提高,但对相对指标作用不显著。因此,为了全面促进实现体面劳动的生产性,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综合运用经济与社会政策措施,包括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以及集体谈判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展开多形式和多层次的社会对话是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而集体谈判制度是实现社会对话的最完整、最普遍的形式,它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劳动者个体分散、无序的劣势,切实维护雇员利益,协调劳资关系,充分实现体面劳动。文章在分析集体谈判制度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不同层次劳动者对集体谈判的需求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对实现体面劳动的具体要求,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集体谈判制度。这是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实现体面劳动、解决劳资冲突、增进劳资合作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Jon D Wisman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2013,71(4):425-445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future potential for Social Economic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economics, the mainstream has been steered by what might be called a material progress vision, whereby the generally unacknowledged pesumption is that economic growth will make the good life possible. Accordingly, such potential components of human welfare as more creative and fulfilling work, greater equ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opportunity, wealth and income, and a greater degree of community can be more or less ignored for the present. Less guided by this vision, and unfettered by a pretense of value-neutrality, Social Economics does not view such components of welfare as subsidiary to economic growth. Instead, it is more focused upon the wholeness of social lif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full requisites of the good and just society. By drawing upon recent work in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especially happiness research, Social Economics is found to offer a more promising orientation towards future economic concerns than does mainstream economics.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都面临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工作不快乐”是很多员工的同感。这种“不快乐”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状态。组织因素对快乐工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应改变工作方式。关心员工成长,强化激励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创造员工快乐工作氛围。 相似文献
13.
Geoffrey M. Hodgson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16,50(1):197-216
The institutional nature of work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last three hundred years, and there is no reason to assume that change will ceas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is article critici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ome previous confident predictions, including deskilling (Karl Marx), and massive reductions in the extent of the working day (John Maynard Keynes). I argue that further increases in the complexity and knowledge-intensity of work under capitalism are likely, although not inevitable. I consider some implications of growing complexity for work and the employment contract. Raising the question of possible asymmetries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I address their role in generating future increases in inequality. On the other hand, growing complexity may lead to radical changes in the employment contract and its evolution into a form of quasi-self-employment. But, in an increasingly knowledge-intensive system, those with inadequate training or skills may be left behind. Compensatory policy measures, such as a guaranteed basic income and wealth redistribution, remain on the agenda.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高校学生实习期学生工作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合格的工作者和建设者的重任。实习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检验学校教学效果基本形式。大学生实习时间长短不一,实习地点分散。决定论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和管理有着存在阶段性、特殊性。针对高等院校实习期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构建学生实习期学生工作的有效途径,有效延伸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覆盖面,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现有对于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人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经济增长的结构趋向于均衡时,经济增长质量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1978—2007年间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唐淑萍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17-18
在我国步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分配公平及流向明确,防范资金被贪污、私分、截留、挪用或滥用;二是规范项目审批,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程序,防范权力寻租;三是约束行政权力,防范部分人受利益驱动利用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7.
陈浩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41-45
员工创新工作行为是员工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达到组织既定工作标准的有效途径,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工作要求一工作控制模型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在中国情号下,工作要求、员工感知的组织支持与创新工作行为的关系。通过296个有效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要求与创新工作行为显著正相关;员工感知的组织支持对工作要求与创新工作行为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工作要求压力下,相对于感知到较低组织支持的员工,感知到较高组织支持的员工更容易产生创新工作行为,并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内在原因。研究告诉企业领导者,提高工作要求可以提高员工创新工作行为,同时要提高员工对组织支持的感知,这样才可能使员工在面临高强度的工作要求时,更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18.
19.
张超锋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64-69
经济波动一直是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中的经典问题,而经济周期拐点的及时识别对政府前瞻性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企业投资经营战略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我国目前尚没有权威机构对经济周期进行实时监测和发布,因而在划分经济周期和拐点识别时,往往局限于一种方法,不同方法有效性的比较缺乏一个基准参考。文章对国内外研究经济周期及其周期拐点定期的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依据经济周期定期方法的研究脉络,对主流的方法进行评述,并对我国经济周期定期进行展望,希望能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特征和经济走势预测方面提供一些方法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