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估计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均成熟期,以检验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是否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水平较高,其中中等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水平比大型商业银行更高。所以,大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是中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
田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4,(25):107-107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行过程中,利率的波动幅度和频率都将增大,利率风险也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之一。虽然近几年商业银行业加强了对利率风险的监管,但是其风险管理能力仍然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媲美。因此。如何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模型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风险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度量是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因此选择合适的利率风险度量模型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出发,说明了利率风险管理尤其是利率风险度量的重要性,分析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久期模型和模拟法三类主要的利率风险度量模型及其利弊.最后结合成本收益原则以及我国现实约束条件,推理出我国商业银行短期内应逐步建立起以久期模型为主,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为辅的利率风险度量管理体系;长期内应大力创造条件,实现以模拟法度量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4.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商业银行要适应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须从制定合适的存贷定价机制、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平台的建设、着力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强经营道路模式的创新、促进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贯彻人才强行的战略等方面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前最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之一,VaR被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是其运用的重要领域.本文重点讨论了VaR方法在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并相应给出算例.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防范水平低下的今天,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对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VaR方法在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前最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之一,VaR被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是其运用的重要领域。本文重点讨论了VaR方法在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并相应给出算例。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防范水平低下的今天,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对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对传统存贷业务的再定价风险、信用风险等市场化风险。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应通过完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制度、构建利率风险衡量体系、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等策略规避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8.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和德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状况,提出改进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和德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状况,提出改进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的变化将改变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其他利率敏感性收入与营运支出,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收益,过度的利率风险会对商业银行的收益和资本构成严重威胁,对利率风险加以有效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安全与稳健是相当重要的.今年以来,欧洲多个国家爆发债务危机,为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于正在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金融环境,如何去加强风险管理,本文做了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喻晓平 《时代经贸》2006,4(8):68-69
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国际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融对国际经济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加大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国别风险,国别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新的领域。对成熟的国家或地区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经验的分析结果显示: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可以提高跨国经营效率,从而保持金融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总被引:134,自引:3,他引:134  
经济生活中市场成分的扩大使得利率市场化非常迫切 ,目前我国正按“五先五后”的模式分阶段实施。利率市场化给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自主权 ,也使一种主要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产生了。本文根据风险持续时间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阶段性风险是指在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 ,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恒久性风险即通常所指的利率风险 ,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既要求商业银行的组织建设 (ALCO)、风险识别技术和表内结构调整以及表外保值安排 ,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弹性调控、标准化调整、透明性决策和市场激励政策的配合。  相似文献   

14.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之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和银行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的外汇敞口风险、客户外汇风险和折算风险日益显著,汇率风险管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应在新的汇率机制下尽快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在较为准确地对汇率风险进行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汇率体制改革深化所创造的有利条件和金融创新的契机,对汇率风险进行主动的控制和管理,最终建立全面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真正实现获取风险收益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阶段巳步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关键时刻。面对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的冲击,商业银行应走差异化道路,改善盈利模式,拓展有自身特色的中间业务,同时理财产品向客户需求导向型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理财服务并注重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给中资商业银行带来了学习机会,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压力。但双方各有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合作将会促进双方的发展进步,因此,加强中、外资银行的金融合作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必要的方式。根据1993~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银行盈利、经营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费用率下降,提高了中资商业银行高管的平均收入、并对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产生了显著影响。最后建议中国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中,能够妥善处理与战略投资者的利益平衡关系,但又要注意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问题;在竞争中能够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进行自身管理机制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型,最终能够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合作中,能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促使其成为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7.
银行与企业信用贷款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企业和银行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为基础,针对信用贷款过程以及当事人的策略和行动,重点分析了贷款和还款两个阶段的银行和企业的博弈策略。在对贷款过程进行一定的约简假设基础上,构建信贷博弈模型并对其进行求解,得出不同条件下企业和银行的最优策略选择。本文在计算银行和借款企业的支付成本时突出考虑了机会成本,摒弃了其它模型中的模糊数据成分,使得模型能够得到更为直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经济学认为,现实经济运行中交易者之间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将导致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分析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并从成本效益角度,运用博弈论理论分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形成的原因,就如何减少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提出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Evidence from credit files is provided to examine bank lending determinants of Thai commercial banks. Their lending practice follows reasonable patterns as a standard set of variables, including indirect risk variables, explains much of the variance in interest rate spread. Reflecting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with mature markets, we find a higher importance of relationship banking and risk control via credit availability. Information about later default reveals prudent relationship lending. However, banks could have made better use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 about borrowers’ riskiness. These findings do not support a general verdict of bad banking but indicate room to improve lending dec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