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莱博维奇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相对固定的假设不合理,并提出了阶级斗争决定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格决定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不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等观点。这些否定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和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他所提出的对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补充不仅对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毫无帮助,而且还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2.
朱斌  葛扬 《经济纵横》2019,(4):37-44
追逐与实现技术创新是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隐性逻辑和潜在主线。发达完备的资本市场高度契合技术创新特点,也就是资本市场筛选评价技术创新的规律在发挥作用。美国硅谷和纳斯达克强力驱动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现代化分工与协作视域下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适用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要紧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机制、环境、条件,与创新驱动、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贯通起来,立足我国资本市场"新兴+转轨"特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着力锻造新时代"国之重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是从劳动生产力的角度论证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会引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也就是必要劳动时间的下降,从而就有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会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的科学论断.所以通常人们会认为只要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就一定有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本文试图说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还要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并说明这些条件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是从劳动生产力的角度论证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会引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也就是必要劳动时间的下降,从而就有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会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的科学论断。所以通常人们会认为只要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就一定有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本文试图说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还要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并说明这些条件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数学方法将剩余价值理论形式化。先提出基本模型,再通过其变形与扩展,演化出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及计时工资一般规律一系列模型,形式化使剩余价值理论有个统一框架,也使之更精确,还可发现被忽略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它可以在一定历史时期间接影响价值创造。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缘于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一定时期内使部分劳动复杂化进而产生“绝对”超额剩余价值,使不同部门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程度不等,进而产生“相对”超额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二是剩余价值实现理论,三是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这套理论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假设条件,即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企业总是盈利的情况下,亦即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全部剩余产品一定能转化成剩余价...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立了劳动本体论思想,这一思想分别在“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的积累”五个部分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劳动价值论”中“商品”这一研究起点的选取、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拜物教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中“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中工资的本质、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资本的积累”中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一系列论述从未脱离马克思以劳动为本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与相对剩余价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辩证认识二者的差异性,能为新时代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占有相对剩余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不应当归资本占有,而应当转换为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才有可能保障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享发展的能力,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保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对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把提高劳动强度作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加以论述。这一观点直到今天仍被当做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在许多统编教材中延用。其实这是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误解。马克思认为,提高劳动强度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而非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