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全球价值链(GVC)视角,应用质化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基于大量访谈,从深层次视角揭示了GVC下两大产业融合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融合意愿、融合能力、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GVC下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4个主要因素。其中,融合意愿和融合能力是两大产业融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间接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子范畴(12个)、主范畴(产业融合意愿、能力、环境和资源)和核心范畴(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提出创建产业融合平台和降低行业壁垒等促进GVC下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产业融合动因强度为研究对象,基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特征,分析并确定两大产业融合动因,揭示其作用机理。基于效率视角,构建以SFA和C-D生产函数为基础的产业融合驱动因素驱动强度测度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区域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定量测度两大产业融合动因驱动强度及不同区域融合动因驱动效率,揭示产业融合动因驱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竞争机制,实现两大产业均衡发展,提出融合型市场需求等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产业融合动因强度为研究对象,基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特征,分析并确定两大产业融合动因,揭示其作用机理。基于效率视角,构建以SFA和C-D生产函数为基础的产业融合驱动因素驱动强度测度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区域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定量测度两大产业融合动因驱动强度及不同区域融合动因驱动效率,揭示产业融合动因驱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竞争机制,实现两大产业均衡发展,提出融合型市场需求等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③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1)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6.
基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分析,归纳了演进过程的4个阶段,即分化发展阶段、关联发展阶段、互动发展阶段以及融合发展阶段,并基于自组织理论提出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过程模型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发展4个阶段的演进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的自组织过程,进而揭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演进趋势,并归纳了两大产业互动融合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升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现机制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及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促进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融合促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高级要素投入促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8.
实物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必然要与生产性服务业发生各种联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联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将加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将主要应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数据来分析这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关联趋势与特征,以期得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陈明  冉斌 《经济纵横》2015,(4):54-56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与制造业的融合日益加深、服务方式日益网络化和外包化、产业价值链逐渐完整化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制造业发展瓶颈的制约、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和水平低、发展机制不够完善、结构不合理等。为此,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产业价值链优化与增值;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发挥特色优势和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的内部化与外部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补与融合,以及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布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等领域。本文通过从价值链、社会分工、需求和产业布局四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向量自回归( VAR)模型为基础,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技术,综合考察了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等因素对江苏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价值链、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价值链的Granger原因,制造业价值链是技术创新的Granger原因,但技术创新不是制造业价值链的Granger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表明,各因素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顺序依次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指数和制造业规模,它们对制造业价值链总方差的贡献分别为28.1%、20.5%、6.3%和2.6%,说明四者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重大影响,但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更大。据此,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集群升级、壮大企业规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为基础,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技术,综合考察了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等因素对江苏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价值链、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价值链的Granger原因,制造业价值链是技术创新的Granger原因,但技术创新不是制造业价值链的Granger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表明,各因素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顺序依次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指数和制造业规模,它们对制造业价值链总方差的贡献分别为28.1%、20.5%、6.3%和2.6%,说明四者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重大影响,但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更大。据此,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集群升级、壮大企业规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视角,通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从1993年以来呈现波动状态,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物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最大,科技、电信和现代商贸业其次,金融业影响最小,分析也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非均衡、与制造业融合不深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为此应大力推进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密切融合,消除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壁垒,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战略和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陕西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通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两个产业的关联和互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大,而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小;陕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陕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因此,陕西省应该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促进两个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在进入服务经济、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之后,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在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与其他产业形成全面的产业融合。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北京产业融合和产业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北京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自我增强效应。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使用较为均衡,服务业自身初步形成了产业互动关联网络体系。制造业通过投入产出关联与服务业具有一定的融合互动程度,但层次水平有待提高。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进一步促进北京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一,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互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以服务业自增强,促进服务业体系升级。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文介绍了目前理论界流行的四种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观点,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然后,从分工和竞争力两个视角综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从产业层面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分工,提高经济效率。从企业微观层面看,制造企业使用生产性服务有利于其提高竞争力。最后,文章对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文献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脱胎于制造业,但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不足,导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文章用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1997-2009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程度。用面板计量方法考察了装备制造业规模和交易成本对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垂直分离的影响。结果显示:装备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但是交易成本的下降并没有促进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相反,财政政策的支持促进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典型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性质、制造业性质四方面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四要素发展特点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的国际发展态势,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由对制造业需求显著转为对自身需求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由以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四种假说为理论基础,选取1995-2007年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内蒙古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需求遵从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等方面,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