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金融脆弱性(1991~2000):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对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和量化分析也越来越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1991-2000年中国金融脆弱性程度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分析;并就减轻或消除既有的金融脆弱性,防止金融脆弱性的进一步加剧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金融脆弱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近30年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巨大损失,表明了金融脆弱性尤其是中等收入国家和不发达经济体的金融脆弱性的严重程度。文章通过对18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构建合成指标,对马来西亚1996—2011年金融脆弱性程度进行了量化,并综合马来西亚的金融发展和改革状况分析,表明金融自由化改革,制度、管理和不合理的组织架构,经济波动等原因会导致马来西亚的金融脆弱性,马来西亚通过合理的金融改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脆弱性。  相似文献   

3.
宋建忠  韩英  齐永兴 《技术经济》2006,25(5):39-41,58
金融脆弱性问题是中国金融改革中必须正确认识的问题,通过对金融脆弱性问题的解决实现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本文通过对金融脆弱性的基本内涵、基本观点、金融脆弱性的根源以及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表现,对金融脆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收集了近10年关于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文献,从金融脆弱性形成的原因、金融脆弱性的衡量指标及现状、金融脆弱性到金融危机的演进机制和进一步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对中国金融脆弱性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对金融脆弱性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为研究中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学者提供文献帮助及启发。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金融脆弱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运行状态 ,它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金融脆弱性是金融部门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 ,对于银行来说 ,其脆弱性的根源在于信贷资金使用与偿还在时间上的分离。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体现也日益突出。本文将通过分析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机理和中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 ,探讨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金融脆弱向金融危机的转化速度大大加快,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金融业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稳定安全的金融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各种金融脆弱性形成机制,并从三个方面概括了金融市场上的脆弱性来源,然后分析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实表现,最后给出建立金融稳定制度的政策建议,这对于防止金融脆弱、防范金融危机以及增强我国金融机构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金融动荡越来越频繁,破坏性越来越严重,冲击后果往往殃及整个世界。如何面对这种新情况?伴随金融脆弱性概念的提出,对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亦日趋深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脆弱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以房地产泡沫破灭为导火索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吸收国内外对金融危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房价上涨可能是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潜在因素,并选取13个核心指标运用多变量因子分析法对我国近11年来金融脆弱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认为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和金融监控是影响我国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方面,其中房价上涨、货币增长率是影响的重要因素;我国金融脆弱性整体情况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07年脆弱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解决多维相对贫困问题并降低贫困脆弱性是保证我国减贫成果可持续的关键。本文使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构建村庄层面的农村普惠金融指数、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和贫困脆弱性指标,使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村普惠金融对多维相对贫困与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影响农村家庭轻度和深度多维相对贫困的重要非经济因素是农民信息获取劣势和受教育程度不足,且深度贫困脆弱性家庭占比居高不下是造成未来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主要风险;虽然我国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区域非均衡性,但整体上农村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农村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和轻度贫困脆弱性,而对深度贫困脆弱性的减缓尚需结合其他手段;降低农村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是农村普惠金融促进其摆脱多维相对贫困并降低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金融脆弱性进行分析,对金融体系金融脆弱性进行界定,阐述了形成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并通过对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表现分析,提出抗脆弱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