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型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比较理想的模式,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改如何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子,从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县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玉枝 《经济师》2006,(9):248-24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概念,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理念,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举措。文章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如下观点: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二要突出发展的关键,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态社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来研究农村问题的思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深化,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循环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有其经济价值又有社会价值,既有深刻的生态价值还有深刻的文化价值.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采取全新的技术手段,遵循"3R"原则,培养全面的人才将成为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资源和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然而由于生产方式的非科学化和生活方式的非理性化,我国农村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现象非常严重。构建资源节约型农村社会,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更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论述了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的构建措施:加快农村自然资源管理市场化改革;构建农村"阳光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建科学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树立理性的消费等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关系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由于受到经济环境、习俗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难题,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全球蔓延,不健康的消费模式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生态伦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消费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消费,而消费欲望的不断升级是造成生态危机和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为此,我们应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构建生态消费模式,以促进人-社会-自然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关键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经济的发展说到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文章分析了目前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通过构筑包括新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和新农村信用保障体系在内的金融支持体系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工业园区的发展与模式对城市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相比于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本文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深入分析传统工业园区的生态缺失及其后果,进一步提出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发展低碳经济与创新低碳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体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就在于它是对工业文明的黑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否定和扬弃,创造出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文明在本质上是生态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一体化的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不仅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理论,还是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是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安全关系到国家民生问题,是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主题,基于生态安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当今经济社会需要。文章首先概述了生态安全,然后探讨了生态安全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层次模型,通过生态安全角度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相关因素分析,以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最后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五位一体"模式、"三维一体"模式和"三生共赢"模式,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促进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生活提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微马克思农业理论的生态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农业理论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理论,也是构建和谐乡村的理论基石.在考察马克思农业理论生态转向的历史背景基础上,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农业理论的生态转向:农业发展的技术转向(生态技术)、农业发展的知识转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农业发展的制度转向(生态政治)、农业发展的文化转向(生态文明),这些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益于农村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建设昆明生态城市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趋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昆明建设成为融“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使城市环境清洁优美,经济繁荣发达,社会文明安定,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面向21世纪,昆明城市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自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给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保护环境,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生态的优势,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介绍了江苏省姜堰市河横村发展生态农业做法的基础上,提炼其成功的经验,探讨了发展生态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生态经济时代,而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想的城市规划模式。与传统城市相比较,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持续性与区域性特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经济系统和生态社会系统,其中生态环境系统是基础,生态经济系统是核心,生态社会系统是保障。建立生态城市必须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石娟 《经济视角》2012,(4):115-116,14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由乡村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入手,以望城县光明村为案例,从产业、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基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以期取得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