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3.
论经济剩余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剩余的获取固然离不开劳动 ,但自然资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自然力的无偿提供是形成经济剩余的重要因素 ,它是无法用价值来加以准确衡量的。自然资源从其蕴涵的潜力和人类智慧对其的开发和利用来讲是无限的 ,但从一国拥有自然资源的总量来讲又是有限的 ,有些是无法再生的。过度的利用和盲目的开采 ,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 ,人类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必须善待自然 ,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剩余的不断增长 ,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多 ,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剩余范畴招致了诸多质疑与反对,并且,巴兰和斯威齐似乎也并未完全理解经济剩余的所有理论意涵。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从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实际运行的角度考察经济剩余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为了考察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积累动力的决定性因素,有必要超越纯粹比较性的分析框架,采用动力学框架才有可能领会经济剩余这一范畴的重要性,并且才能理解它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中的地位。因此,文本从比较经济剩余与剩余价值的角度,探讨了资本积累(以及利润率水平) 与非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该方法有助于厘清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运行规律有关的一些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5.
试论剩余控制权分享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剩余控制权分享制王新新一、什么是剩余控制权分享制日本的大公司采取了多种工人参与管理的方式,如劳资集体谈判、劳资协商、经营委员会制和剩余控制权分享制。其中最具特色、最值得研究的是剩余控制权分享制。因为一方面,与工人选出代表参与管理不同,这种制度是每... 相似文献
6.
7.
对企业剩余权问题的研究是打开公司治理理论大门的"钥匙"。然而通过梳理企业剩余权内涵的演变过程发现,经济学家们在应用企业剩余权概念分析问题时存在重大"混乱",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理解企业剩余权及其所包含的内容。要正确理解企业与企业合约剩余有关的剩余权,必须对补偿性成本与"可更改"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9.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即漏电保护装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主要用于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通常单相采用自动切断电源的保护方式,以防止出于电气设备绝缘损坏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有危险电压而导致的电气安全事故.刹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有效措施.本文对供配电系统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的原理与接线方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劳动分工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用专门的管理者。代替资本所有者担负企业的监督和指挥工作。剩余索取权开始在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归属成为问题。其研究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剩余索取权作为一种具体的权利,其权利标的物为公司企业剩余。文章对该权利进行了具体界定,并且将剩余索取权与利润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可以从马克思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及其方法来认识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马克思关于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分析,是从生产关系一般的角度阐明了经济危机根源于商品货币关系.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既是从生产关系两重性关系的角度对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必然会和怎样会导致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分析,也是从生产关系特殊的角度强调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在中国三大经济圈中,京津冀都市圈所处的环渤海城市群发展速度相对落后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之所以出现“南快北慢”的状况,与这一区域内经济联系较弱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从适应国家经济重心战略调整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考虑,加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The Middle Class Consensu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lliam Eas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1,6(4):317-335
A middle class consensus is defined as a high share of income for the middle class and a low degree of ethnic divisons. The paper links a middle class consensus to resource endowments, along the lines of the provocative thesis of Engerman and Sokoloff (1997 and 2000). This paper exploits this association using tropical resource endowments as instruments for inequality. A higher share of income for the middle class and lower ethnic divis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income and higher growth, as well as with more education, better health, better infrastructure, better economic policies, less political instability, less civil war and ethnic minorities at risk, more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more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时变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分析了不同投入要素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以及影响经济在不同区制之间跃迁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在三类经济增速区间内,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强,在推动经济从中速增长向高速增长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匹配度,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流动与产业集聚和城市化发展一致、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配合;渐进式转型有利于平滑增长路径,降低向高收入均衡收敛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信力反映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满意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公信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向度。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经济建模技术,显著具有空间差异性的政府公信力完全可以纳入到空间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当中,这不仅可以深入探究政府公信力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而且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出,政府公信力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经济差异化的重要推进力量。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河南与全国对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学术界早已有所认识,当前的问題是如何把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用定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变量参数的选择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人力资本存量为主要参数,通过构建模型,与全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河南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低于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缺乏规模经济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较大。为使河南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快以实物资本投资为主向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协调方向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实现河南在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破从总量上进行分析的常规,运用相对成熟的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人力资本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新思路,从实证的角度说明各产业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双高型区域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四个省区1996~2007区间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存量、无差别劳动、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均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物质资本存量对双高型区域经济增长的解释度依然最高,达到93.5%,表明其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拉动。(2)人力资本投资导致经济增长是必然的,同时经济增长又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四个省区经济增长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固定资产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然尚未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迫切要求各省区,特别是人力资本丰富的双高型区域,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实现物质资本推动型经济向人力资本推动型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20.
Self-reported happiness does not generally increase with rising income, as established by Richard Easterlin. We argue that the current debate in economics about the income-happiness paradox has paid too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expected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income and happiness, seeking an empirical resolution through better data and more elaborate estimating equations instead. We return to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 and revisit the contributions of Irving Fisher and Kenneth Boulding for the missing economic theory that underlies the income-happiness paradox. According to both Fisher and Boulding, “consumer capital” is the ultimate source of welfare, whereby consumer capital is defined as an accumulated stock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instruments that yield a stream of services over their useful life. In the view of Fisher and Boulding, it is the utilization of this capital stock that renders happiness to individuals. Moreover, income that pays for the goods of consumption can be a “bad,” reflecting the cost of maintaining the consumer capital stock. Therefore, Fisher and Boulding’s insights br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 Easterlin paradox, showing that the empirical finding that rising income contributes only little, if anything, to levels of happiness has been overemphasiz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theoretically more relevant relation between consumer capital and happiness, and the exact role of income there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