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五问中国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资本市场》2012,(10):12-13
<正>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经济调整和政策,我提出五个问题与大家分享。一问: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了中国经济,中国采取政策的反应是不是晚了?2008年全国"两会"的时候,我们提出的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双防"就是紧缩,全世界都在扩张,只有中国在紧缩,体现了中国  相似文献   

2.
《财经文摘》2008,(3):72-75
2007年,次级债危机从美国蔓延全球,大有感染中国之势。2008年,中国将迎来奥运盛典,就在人们热衷于谈论今年会否成为中国经济拐点的时候,屋漏偏逢连阴雨,一场百年不遇的雪灾袭击中国南方。  相似文献   

3.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如今已积累了若干经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影响很大,相关的战略调整势在必行。2014年,经济下行迫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调整"走出去"战略,新的一年任重道远。当前中国经济调整"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思路是整合国内相关力量,集思广益多头并进。总体上,来年中国经济"走出去"要稳扎稳打。  相似文献   

4.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深刻影响到了全球金融市场,也通过各种渠道波及到了实体经济.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开放度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发展状况都不一样,不同国家或地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程度都有些差异.有的国家经济几乎陷于瘫痪,有的国家经济崩溃,有的国家面临深刻的变革和动荡.作为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我十分关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在这一场金融海啸中独善其身,它们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7年10月发端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在2008年夏天终于演变成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破坏,金融体系受到了极大地损伤.然而危机包舍了危险和机遇,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在本轮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希望给后续研究者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陈真诚 《新经济》2007,(9):12-22
2008年的"飙一族",除了股价当属楼价与地价。上证指数从年初的2700多点到9月初的5400点,足足翻了一番,似乎可以在飙一族中当上老大了,不过,自从9月中广州一块土地拍出了每平方米18000多元的楼面地价,成为"新地王"后,地价的飙速大有后来居上的意味。在国内外众多的资金合力下,在政府不断出台的调控压力下,2008的中国房地产又在上演一场"生死时速"。  相似文献   

7.
叶行军 《新经济导刊》2012,(Z1):152-155
警惕陷入政策失当、体制缺陷而导致的"后发劣势"之中201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整走过了10个春秋。十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这其中,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排头兵",在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成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最响亮的名片。如今,中国的制造业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正站到面临艰难选择的十字路口。以纺织、电子、机械、汽车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中国经济在危机中保持高速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国际商务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商务发展论坛"将于2010年5月16日在北京举行,第一届论坛于2008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9.
进入2008年,中国的企业犹如得了一场"瘟疫":第一季度,广东的一批企业倒下了;第二季度,浙江的一批企业再也没能站起来;第三季度,这种态势又继续向全国蔓延.  相似文献   

10.
沈刚 《经济》2012,(7):16-17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带领亿万中国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征程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快而平稳。2003年,中国经济完全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2008年上半年,中国采取了遏制盲目投资、清理开发区、加息等综合手段,防止经济过热。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中国果断实施一揽子刺激计划扩内需、保增长,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增速在全球率先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一场经济危机袭击全球.这场经济寒冬对中国汽车业来说,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下,甚至成为我国赶超世界汽车工业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正>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的熊市格局让很多投资者失去信心,2009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股改后大小非解禁要到2009年下半年才能基本完成,其对市场估值体系的冲击远未结束,2009年中国经济仍处于下行通道之中。在资本市场经历"寒冬"时,上市公司除了积极开拓市场增加利润外,也不应忽视市值管理这项"内功",必须内外兼修,为今后经济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带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的VECM模型在多国经济框架下有效地识别和分析了从1991年至2008年世界经济周期的演化特征,进而研究了世界经济周期演化对中国经济的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世界经济在"经济增长"阶段的持续性要强于"经济衰退"阶段,世界经济由"经济衰退"转向"经济增长"的概率为0.34,而由"经济增长"向"经济衰退"转换的概率为0.16。世界经济周期的转换一般是在一个季度以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最深,进而经过七个季度后影响逐渐消失;对此,当期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应,如果世界经济是由"经济增长"向"经济衰退"阶段转换时,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1个百分点。同时本文还发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主要依靠贸易渠道,而且中国经济对各国经济冲击的反应普遍存在着非对称性。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2008年推出"四万亿"刺激政策后,中国经济这个巨人慢慢发现自己病了,其病因是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膨胀。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快车奋力穿越重重艰险,一路平稳前行: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0.4%,增速领跑全球;7月份CPI上涨6.3%,连续3个月回落。外电评价:"在全球经济陷入滞胀困局的2008年,中国经济的‘高分’表现就像北京奥运会一样出色!"[1]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6.
<正>作者:韩秀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8年是举世关注的中国奥运年,这曾经给国人带来太多想象的千年盛事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牛气冲天。房价、股价、物价、金价,人民币升值、失业、经济周期,作者发现是这七个问题构成了2008中国经济"不可思议"的主体。围绕它们,永不休止的是有关涨还是跌,收还是放、紧还是松的讨论。而事实上,"因为有大量矛盾和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  相似文献   

17.
虞华 《广东经济》2008,(2):27-30
物价,无疑是2007年经济生活中最牵引人心的话题。无论从重要性还是艰巨性来考量,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这一当前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之一,都不亚于一场战争。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08年物价如何走?这是牵动上至中央下至百姓的事情。因为物价走势及其水平,不仅关系到  相似文献   

18.
王群  刘耀中 《经济论坛》2005,(19):76-79
一、引言,激励是企业永远的主题。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莫里斯说:“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举世瞩目的经济改革。无疑,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特殊的问题需要特殊的分析才能解决。激励问题是所有经济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经济改革要解决的似乎也是个激励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资本市场》2009,(3):46-54
2008年是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元年。在这一年里,三一重工等135家上市公司的限售股率先全面解禁。如果说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开启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么2008年三一重工们的全面解禁则象征着中国证券市场一个全新时代——全流通时代的开始。市值管理是全流通时代的必然产物。2008年是中国证券市场遭遇寒冬之年。在这一年里,沪深两市一跌再跌,上证综指从年初的5272.81点跌至年终的1820.81点,其间曾经一度下探1664.93点,跌幅之大为中国证券市场问世十八年来之最。寒冬中,证券市场市值急剧缩水,股东财富严重洗劫。市值管理成为抵抗寒冬、保卫财富的现实要求。2008年也是市值管理实践精彩纷呈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面对股指的"非理性"下跌和市值的"非理性"缩水,一大批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开拓创新,身体力行,主动践行弱市下的市值管理;证券监管部门积极行动,抓机制完善、重基础建设、强市场信心,引导、推动市场管理;中央政府先后调节股票供求关系、运用税收政策、出台经济剌激措施、研制行业振兴方略,提振实体经济基础,增强虚拟经济信心。2008年的市值管理,需求之强烈、目标之清晰、参与主体之众多、手段内容之丰富,为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2008年的市值管理,考验之严峻,形态之稚嫩,借鉴价值之重大,总结意义之突出,大家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20.
由于各种因素的快速叠代,让我们无法理解和想象,这些因素正在如何发酵?会否在未来十年之内酝酿一次大的转型?上周参加了一场午餐会,有幸与几位经济学大家共话"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席间,李稻葵教授指出,中国未来十年"二八分",经济问题只占20%。其分析逻辑如下:为什么经济问题不大?中国仍然是人均发展水平非常低的经济体,如果按照当前实际的汇率计算,只是美国人的20%,而且老百姓能接受市场经济。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即便中国非常不幸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