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完善状态是金融监管的法制化,其实质就是依法监管的问题。金融监管法律是金融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金融制度,就是由金融法律、金融体系、金融行为和金融活动的效果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由于金融法律是最  相似文献   

2.
郑经 《经济师》1997,(5):72-73
金融监管是金融稳定的保障●郑经市场经济必须辅之以国家宏观调控,一个竞争性的金融体系也不可缺少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历来为各国所重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建立和完善规范统一的金融监管制度,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已成为当务之急。一、金融监...  相似文献   

3.
齐萌 《经济纵横》2012,(2):121-124
国际金融危机使欧盟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遭受重创,也加速了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进程。危机发生后,欧盟出台了《德拉鲁西埃报告》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对欧盟乃至全球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回顾和分析危机前的欧盟金融监管及缺陷的基础上,主要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两个层面解读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得出有益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以期推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金融监管目标的变化 1.保障金融结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安全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不稳定的金融体系会加大投资和融资的风险,使得利率溢价,汇率不稳,加大筹资成本,对中长期经济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同时,不稳定的金融体系还会使生产性金融资本与物质资本向贝里,引发过度投机,造成金融泡沫。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2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危机频发,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将重点从合规监管转向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随着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和新金融形态的出现,迫切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确保国内金融稳定发展,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体系构建研究也是金融监管部门适应新时期金融体制发展需求,规避金融体系"大而不倒""逆向选择"等风险,积极应对监管机构改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金融监管的理论与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者按:目前,发达国家对金融业的兼营限制出现放宽的倾向。欧美国家正在涌现一批大型的多元化业务金融集团。多元化金融集团的出现使得原来按照机构类别和资产类别而设立的监管规则越来越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监管当局面临着如何有效地管理多元化金融集团,使之安全、健康、稳健地经营,以保证整体经济安全运行和发展的问题。中信国际研究所就此组织了《金融监管与多元化业务金融集团模式》的课题,本文的内容就是该课题研究报告的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实施功能性金融监管的可能性。所谓功能性金融监管就是,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更…  相似文献   

7.
现代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与挑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是资本市场,资本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完成,传统商业银行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削弱。面对金融体系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不断融合,走向集中化、国际化和全能化,金融控股公司就是这一进程中出现的重要的金融组织形态。它的出现与发展,一方面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竞争的格局,另一方面也给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调控体系。本文从上述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依稀和金融调控体系的基本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9.
2010年7月,美国出台了意在重塑其金融监管体系、重振其金融竞争力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这将是影响全球金融体系重构的重要变革。该法案对美国金融业和监管架构及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方向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该法案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是:应寻求金融监管与市场力量的动态平衡,在重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同时,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并以客观审慎的态度开展金融综合经营。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监管的放松与金融监管创新的推动下,全球金融逐步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与世界其他国家加大了经济贸易上的往来,我国的金融体系、金融监管机制尚不成熟.金融全球化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来说既是一个机遇来学习外国先进的金融理念,同时也加大了我国抵御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一个难度.  相似文献   

11.
浅谈对金融生态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蔚 《经济师》2009,(9):196-197
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安全就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对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学术界认识不一,但金融体系本身的不健全和金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无疑是其主要原因。而这恰恰是金融生态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金融主体内部以及金融主体与金融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是构成金融生态平衡的根本标志。因此再次探讨金融生态的内涵,对实现生态金融,进而防范金融危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曜 《经济导刊》1999,(5):62-68
在最近两年中,韩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和金融体系长期的结构性问题,1997年一些金融机构发生了破产危机,随后蔓延到产业部门。1997年12月,新政府成立,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根本性的金融体系改革措施:通过一系列金融改革法;成立了金融监管委员会,使其作为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所有的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其中商业银行的复兴计划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标是围绕国内少数管理良好、财务安全的银行重建银行体系;同时允许外资更多地参与韩国的金融业,以便向韩国金融业提供资本…  相似文献   

13.
金融监管作为保障金融体系安全运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手段,历来是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十分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使得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将监管重点从合规性监管转向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预防。因此,客观地分析当前金融监督体系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监管的建设和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论金融监管     
邱谅平 《发展研究》2000,(10):17-19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一国政府根据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以及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要求,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构,依据法律准则和法律程序,对金融体系中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督和管理,确保金融业稳健发展和公平竞争,形成良好的金融秩序,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创新旨在促进金融业的深化发展;金融监管旨在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金融创新能提升金融结构,为金融机构增加收益,分散风险,提高金融效率,是引领金融业前进的永恒动力。但是金融创新也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如果监管当局监管不得力,控制不当,会给金融业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带来危害和破坏。本文立足于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分析,寻求在取得金融创新积极发展的同时,金融监管能够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金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还须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为何要强调金融体系的协调创新.指出提高宏观金融效率是金融体系协调的本质;金融机构协调是金融体系协调的核心;金融监管及国际金融体系协调是一国金融体系协调的关系因素.在论述了金融体系协调创新与制度约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金融体系协调创新与制度约束并行发展的评判标准,指出了"金融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金融组织结构是在竞争基础上产生的有效率的结构的方向,给出了关于我国金融寡头集团的再造和培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保证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以此为导向,结合我国国情,在现有监管体系基础上积极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9.
徐萌 《经济师》2011,(3):42-44,46
自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其影响已经从金融体系扩散到了实体经济领域,不仅使美国经济走向衰退,也延缓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步伐。文章将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与金融系统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解析金融危机,提出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在于过度金融创新、道德风险的影响、金融监管不到位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的激化。并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邓阳 《经济视角》2015,(1):41-45
多年来,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等问题一直备受众学者关注。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凸显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实际上,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金融开放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又带动了新的金融风险,而金融监管又是因为金融创新的催化。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对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博弈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