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在改进的新古典技术进步模型基础上,构建衡量与资本和劳动融合在一起的体现式技术进步要素模型;并利用1985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云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特征,同时对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整体技术进步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贡献较少;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特征;物质资本深化速度的加快并没有带来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基于TFP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设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科学技术水平年均进步率为5.1%;此外,通过计算还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存量以及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9%、12.53%和2.27%。资本、劳动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5%、18.03%和53.5%。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3.5%,超过了资本、劳动两者贡献之和,所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是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用TFP计算方法来分析技术进步在增长中的贡献,然而,对于NICs增长源泉的解释始终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近年,新增长理论从微观视角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型,有关技术进步的研究也开始尝试直接测算技术的扩散水平.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考察技术进步对东亚NICs增长奇迹的影响.本文依据新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梳理了研究“东亚悖论”的系列文献,以考察技术进步在NICs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韩铭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2):21-21
在经济和技术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知识产权领域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成为一国能否摆脱短期技术困境、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新知识、新技术研发的重要保障,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次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本文通过对3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逐步降低再重新提高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这一发展过程的分析,指出提高经济效率、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东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西方国家60、70年代的水平不相上下,当然与西方国家目前的水平(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说美国目前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也决不是一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零或者很低。而且从时间的纵向比较也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9.
标准化研究已经进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阶段。现有文献一方面通过标准化影响技术进步、贸易发展、市场一体化等经济增长的因素来阐述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从次优技术锁定、贸易限制、市场垄断、投资限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质疑。标准化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要避免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而促进积极作用的实现和最大化,为此,就要正确发挥政府在标准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1978—2006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双重影响,一定时期内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并不明确。本文将TFP分解为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运用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分析了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纯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比较显著的负效应,当期技术效率的改善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而滞后期技术效率的改善却对就业量的增加具有负效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就业总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因此,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分配的变动——基于中国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资分配是居民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具体体现.工资分配的变动与技术进步使用偏向有关,本文认为,技术进步偏向利用资本、节约劳动时,工资分配比重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偏向利用劳动、节约资本时,工资分配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工资分配比重下降是技术进步偏向于使用资本、节约劳动造成的,进而揭示提高居民工资分配比重,必须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使用偏向由利用资本、节约劳动向使用劳动、节约资本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3.
傅东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119-122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对生产率的研究,主要是从供给方面展开的,本文试图从需求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理论上看,总需求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技术选择、规模经济效益和要素的使用效率等途径引起生产率的变化,国际贸易则通过促进分工深化、产生技术溢出等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然后,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效率的作用很小。在测算和分解的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总需求和国际贸易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发现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对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显著,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进口显著地促进了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4.
Richard A. Easterlin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5,5(4):393-408
In little more than a century life expectancy has doubled in most parts of the world. Neither facts nor theory support the view that this Mortality Revolution is due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era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at ensued. Rather, both revolutions mark the onset of accelerated and sustaine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They occur largely independently of each other, the later occurrence of the Mortality Revolution being due to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biomedical vis-a-vis physical knowledg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should prove fruitful. Although entrepreneurship is important in each, there appear to be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lying motivations and the role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other institutions. Links between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the one hand, and scale of operation, capital inputs, and education, on the other, also offer promising possibilities for comparative study.The author is grateful to Donna Hokoda Ebata and Christine M. Schaeffer for excellent assistance,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for financial support, and to Eileen M. Crimmins, Samuel H. Preston, Morton O. Schapiro, Roger S. Schofield, and two referees for helpful comments. 相似文献
15.
16.
Randall G. Holcombe 《The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2009,22(3):209-224
Neoclassical welfare economics takes an outcome-oriented approach that uses Pareto optimality as its benchmark for welfare
maximization. When one looks at the remarkable improvements in economic welfare that have characterized market economies,
most of those improvements in welfare have been due to economic progress that has introduced new and improved goods and services
into the economy, and innovations in production methods that have brought costs down, leading to higher real incomes. Pareto
optimality is only peripherally related to actual economic welfare, and no economist would argue that people are materially
better off today than a century ago because the economy is closer to Pareto optimality. After analyzing the actual factors
that lead to improvements in welfare, this paper suggests a reformulation of the foundations of welfare economics to replace
the almost irrelevant outcome-oriented concept of Pareto optimality as the benchmark for evaluating welfare with a process-oriented
benchmark based on factors that generate economic progress. The paper then explores som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formulation.
相似文献
Randall G. HolcombeEmail: |
17.
1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empirically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icalcatch-up in explaining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 sample of countriessince the 1960s. New proxies for a country's absorptive capabilitybasedon data for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telecommunications andpublicationsare tested in regression models. The resultsindicate that absorptive capability is a factor in explaininggrowth, with the most robust finding that countries with relativelyhigh numbers of students studying science or engineering abroadexperience faster subsequent growth. However, the paper alsoindicates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coefficients varies acrossspecifications and samples, suggesting caution in focusing onindividu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78—2007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投入。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完成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在2000年以后突出表现出来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很可能在未来难以为继。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增长所需要依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张保胜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30-33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动力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区域间技术收敛是实现区域间经济收敛的必要条件。文章从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的分类出发,剖析了外生与内生、体现式与非体现式、资本偏向和劳动偏向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给出了技术收敛的测度指标体系。文章认为,当前关于技术内生和外生的研究并没有与技术进步的"体现观"结合起来。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所指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非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中的体现式技术进步主要是体现在资本或劳动力中的技术进步。所以,技术收敛的分析应该在经济收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体现在资本和劳动力中的技术和没有体现在要素中的技术,建立相应的测度指标体系。这种测度技术收敛的方法与一般性的技术收敛测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对相关的产业技术政策、人力资本流动政策以及产业转移等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