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然保护地网络(PAN)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区 域重要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有 重要作用。为了全面实现保护目标,需要综合多种保护特征的 空间分布关系、保护成本等因素,对自然保护地网络中的各类 保护地进行高效明确的空间规划。研究以北京为例,依托系统 保护规划(SCP)框架建立区域尺度自然保护地网络规划的技 术路线。针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特征进行制图和 空间相关性分析,定义3类保护分区,采用空间优化算法工具 (Marxan with Zones)对保护分区进行3种情景的优先选址 布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特征之间的协同,减少保护特征 之间的权衡。结果表明:对比绝对理想的保护场景,在严格的 保护场景中将保护目标以一定比例分配至相邻的分区,在提高 保护目标的实现率、促进保护特征之间的协同上更具有优势。 该研究能够为区域自然保护地网络的建设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和洪涝调节 服务供需空间的分离。为识别在满足洪涝调节服务需求方面重 要性高的生态空间以纳入保护的优先级,提出了一种在生态空 间中绘制洪涝调节服务需求的新技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 流,利用流量、流边界、流方向、分配原则及其修正因子4个 多维指标,表征将服务需求从建设空间向生态空间分配与投射 过程的关键环节。结果显示:面积大、人口密度高的建设空间 存在高需求流量;借助水文空间流,服务需求由建设空间被分 配至同一集水区内具有洪涝调节能力的生态空间中;被投射为 高服务需求的生态空间大多规模较大或紧邻高需求的建成空 间。通过控制流量、扩展流区域、增加流方向和提升生态空间 服务供应能力,能有效调控投射于生态空间内的洪涝调节服务 高需求。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自然保护的认知和理念决定了生态保护的方法 与手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经历了4 个阶段,其中以维持自然为核心的物种保护法和以生态服务为 核心的生态功能法是当前生态保护规划的2种主流方法。从城市 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和生态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基于生 态服务-生态健康(ES-EH)综合评估的城市生态保护方法。以 哈尔滨空港新城为例,选取影响重大的6个生态因子,以加权叠 加法识别出生态保护区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划定的10.36% 的保护区保留了53.49%的生态调节、89.04%的文化服务和 15.69%的生态支持功能,以及71.85%的重要生态结构和 61.91%的生态高恢复力地区。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如何科学保 护现存的生态资源意义重大,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双 评价”及城市生态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柳清  陆明 《技术经济》2019,35(10):83
研究城乡生态源地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耦合生态源地空间集聚效应进行市(县)域生态空间规划研究,能有效契合生态空间建设与保护的均衡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要旨,促进区域景观生态功能的改善。从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角度出发,结合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不同等级生态源地空间分布整体和局部集聚特征以及趋向特征,并探析其空间自相关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差异性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东部“热点”区呈大规模集聚、集中连片式的格局特征,西部“冷点”区呈小规模集聚、零星分散式的格局特征;东部“热点”区趋于居中趋向,西部“冷点”区趋于北偏西58°定向趋向;生态源地“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区域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方向和不同时序的生态空间功能优化方法,拓展了风景园林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对研究评估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湿地生态价值的85篇文献进行案例分析,构建了区域湿地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思路与估测模型,并对我国31个省份的湿地生态价值及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来看,湿地生态价值总量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由西北、东北向中部递减趋势;单位面积湿地生态价值量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西北递减的趋势,这与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2)2018年我国湿地生态价值总量为18.36万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占生态价值总量的75.55%,表明调节服务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3)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对生态补偿需求迫切程度较大,特别是西藏、青海应对其优先补偿。(4)我国83.87%的省份有条件支付补偿标准,16.13%的省份有较大困难支付补偿标准,其中作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的青海、西藏基本没有条件支付补偿标准,这为建立横向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运用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7 586个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叠加分析法探测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总体空间分布上,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大集聚、小分散"分布格局,经向性特征显著,具有显著的东多西少的格局特征;(2)区域空间分布上,在三大地区、八大分区和省际层面上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森林乡村占比达40.23%,大西南、长江中游等6个区域占比达到79.79%;(3)空间密度分布上,高密度区域分布于黑河—腾冲一线以东的北京和苏浙皖赣湘交接区域,华北、华中与华南为两个核心绵延区;(4)空间关联特征上,呈现中东部热,西北、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零散和带状分布向团状集聚转变的特征;(5)影响因素上,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受经济、社会、生态和自然地理多重因子影响,其中受生态因素的影响较大,河流、地形、气候对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7.
杜晓君  石茹鑫  冯飞  张铮 《技术经济》2022,41(3):101-114
小微湿地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空 间分布特征,并从文化与生态2个方面定量估算其服务价值 对引导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昌市中心城区 小微湿地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平台开展小微湿地的空间 核密度分析,揭示小微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条件价值法 (CVM)、影子工程法(SPA)和市场价值法(MVM)等分别计 量文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城市小微湿地空间分布不 均衡,主要集中在公园和居住区的差异性格局,受城市规划建 设影响显著;借助CVM方法计量小微湿地的水资源保护、游 憩、景观、科普教育的文化服务价值,通过SPA、MVM等方 法对小微湿地涵养水源、调蓄雨洪、固碳、释氧、降尘等生态 价值进行了估算,研究区2019年小微湿地文化生态服务总价 值为1.469亿元。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相比,小微湿地具有更 高的单位面积文化生态服务价值量,约19.74万元/(hm2 ·a)。 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对策,旨在构建可持续的城市小微湿地系 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新的途径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王鸣  潘蓉  祁巍锋 《经济地理》2003,23(1):38-41,69
新世纪的到来,城市发展将更关注城市环境的改善,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将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文章以杭州城市为例,对限制人类活动的环境资源空间特征及其与现状人口容量关系进行分析,根据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保护要求提出人口容量分区的引导思路和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9.
科学评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基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从物质生活水平、生态服务资源、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认知水平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收敛分析多维度探讨其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稳步提升,区域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2)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2016年仅在低—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存在空间俱乐部收敛趋势。东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受人口规模和人均绿地面积影响,中部地区显著受第二产业比重和人口规模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志远 《经济师》2023,(11):135-136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和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市居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场所,合理有序的生态空间是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各城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全省城市生态空间呈现面积持续增加、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特征。但是,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城市相比,特别是与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河南城市生态空间建设仍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使用负荷较重等问题和不足,亟待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中加以完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不仅具有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生态服务功能,更对居民健康和福祉提供诸多物质和非物质服务。通过梳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对健康影响的服务功能,提出城市绿地ESs健康影响内涵,基于服务量-暴露水平-接触体验-效益的现实理论路径提出城市绿地ESs之于健康影响的机制解析框架与分析模型,以期为推动城市绿地ESs的健康影响研究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Whil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fostered the conception of an urban society that is increasingly decoupled from ecosystems, demands on natural capit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keep increasing steadily in our urbanized planet. Decoupling of cities from ecological systems can only occur locally and partially, thanks to the appropriation of vast areas of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sion beyond the city boundaries. Conserving and restor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can reduc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the ecological debts of cities while enhancing resilience,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their inhabitants. In this paper we synthesize knowledge and methods to classify and value ecosystem services for urban planning. First, we categorize importan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disservices in urban areas. Second, we describe valuation languages (economic costs, socio‐cultural values, resilience) that capture distinct value dimensions of urban ecosystem services. Third, we identify analytical challenges for valuation to inform urban planning in the face of high heterogeneity and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zing urban ecosystems. The paper discusses various ways through which urban ecosystems services can enhance resil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ities and identifies a range of economic costs and socio‐cultural impacts that can derive from their loss. We conclude by identifying knowledge gap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research agenda on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in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13.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 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 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 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 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 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 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 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 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 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 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 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服务从产生到使用是一个动态流动过程, 分别对应着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然而在城市化过程 中,人口的聚集及绿色基础设施的破碎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失衡极为严重。当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则 存在生态系统服务额外需求。通过量化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额 外需求,将为绿色基础设施的精确供给提供决策依据。以武汉 中心城区为例,以街区作为基本单元,选择合适的环境质量标 准作为额外需求阈值,对以下4项生态系统服务额外需求进行 量化评估与空间制图:空气净化、雨洪调节、温度调节和游憩 服务,并采用熵值法求得各项服务的权重,叠加得到综合的生 态系统服务额外需求。最终评估结果可作为武汉中心城区绿色 基础设施优先实施区域与类型的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浙江大花园建设已成为全省城乡环境建设的重要抓 手,有力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杭州应该乘浙江 大花园建设的东风,借鉴香港郊野公园的规划、管理模式,大 力推进郊野公园建设。杭州郊野公园除了绿色本底外,还应该 吸收、巩固浙江大花园建设成果,使杭州郊野公园建设成为建 设“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大都市,严格管控城市开发边 界,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公园城市和推进乡村振 兴的最佳形式与途径。提出在大花园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杭州 特色郊野公园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邹萍秀  曹磊  王焱   《技术经济》2019,35(8):72
当前中国面临着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水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及实践,并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为例,结合国内外雨洪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构建了以分区而治、内外联合为主的“弹性”雨洪管理系统。将校园划分为3个子排水分区,阐明“海绵城市”的理念。校园设计提出了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修复来减缓施工造成的损害,并在设计和施工中使用低影响开发(LID)实践等设计目标,以期指导我国海绵试点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城市韧性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园绿地通过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 务功能来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对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 测度研究是探索城市韧性研究的微观路径。从生态智慧研究中 获得启发,重新理解“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干扰”等含义, 尝试将“社会生态系统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进行关 联研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来表征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本质内 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测度 的体系框架,并提出通过多情景规划的路径达到“供需动态匹 配”,进而实现城市韧性提升的目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体系,为城市韧性提供了一 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的视角,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指数测算模型框架。以北京市16个辖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法,利用北京市2009—2018年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对北京市辖区10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动态估算,并分析了10年间生态-经济协调度的变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人类活动或自然环境变化对未利用土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建设用地、园地、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草地、林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均呈现总体增长趋势,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占比前三;大部分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度总体上升为较高协调,局部生态经济协调度没有改善,整体生态经济协调度较好。并根据北京市的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协调度发展等级分类等情况,提出北京市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及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海南中部山区是全省生态功能的核心区,对维持全岛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2005年SPOT2、SPOT4遥感影像(10米分辨率)所提取的专题图层分析统计出中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面积,提出了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沐系,分为提供产品、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4种类型;并利用生态经济相关理论基础对备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海南中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8种类型9种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549.5×10^8元/a,其中调节功能达1472.8×10^8元,占总服务功能价值的9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促进海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在历史上对水系的利用和改造反映了中国传统营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智慧。其依靠自然不断利用、拓展、发掘新水源,依靠人工持续利用、维护、控制地表水系,注重多功能用水与城市水景融合,尊重历史水系的综合再利用,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晶。为了合理借鉴、保护和发展这些生态智慧,通过对北京中心地区高分辨率和高清晰遥感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地表水系解译、水系服务廊道空间量化和恢复情景对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恢复玉河正义路段对水系服务廊道提升效率最高;前三门护城河、西护城河、龙须沟和东护城河潜在的水系服务廊道将会为北京中心地区带来较为完整的地表水系服务覆盖系统。传统营城生态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北京历史水系进行保护、恢复、建设和发展,不仅可以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载体,更可以为城市文脉修复提供水系空间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