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园林成长的过去与现在的分析,总结园林发展的趋势.社会的发展造就了行业的细分,园林作为城市环境创造与改善的主导行业之一包含了几十种专业的交融与汇集;园林的范围从传统的城市环境中扩展到城市郊野以及更大范围的乡村山林;园林的发展是传统丈化的延续与人类审美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亲近自然,居尘出尘,打造城市山林所引发的心理效应,以及对这一美学概念及其内涵的认同,以期引出环境美学的绿色启示.  相似文献   

3.
《园冶·掇山》篇总结的“有真为假,做假成真” 是中国传统园林假山理法的核心要义,概括了从摹仿真山到通 过提炼、概括、局部扩大来再现真山的创作方法。以戈裕良所 掇环秀山庄假山为例,探讨其如何“有真为假”,尽显太湖石 造化之功的同时又写仿苏州大石山个性之美;并研究其如何在 画论、画意引导下,“集零为整”“以小见大”,形成从整体 贯穿到局部的生动气韵,最终在咫尺之地产生宛若自然甚至高 于自然的山林之感。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园林“立意”中部分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争议和模糊之处。研究结合传统美学、艺术理论及审美心理学,对园林立意的内涵、表达方式和达意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园林创作中“立意”实指“创立审美‘意象’”,所立之“意象”包含“意”(情感、思想)与“象”(形象、景象)两部分,二者在审美中是高度融合、不可分离解析的整体。园林“立意”主要由山水等园林语汇“象征性”表达,又辅以其他艺术门类的语汇外化。在园林审美中达到“意会”的理解层次即算“达意”。  相似文献   

5.
“郡斋”作为州郡衙署内长官住宅,多附有园林绿化。唐代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生成于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充满文气的大背景下。以唐郡斋诗及后代方志为资料来源,对唐贞元四年(788年)后浙西、浙东观察使所辖13州郡斋园林的选址和景观要素进行考据。根据选址地形,将其分为山岳型和平原型2类:山岳型郡斋园林随山势高下,呈现出山林野趣的景观风貌;平原型郡斋园林追求在城市中营造闲适幽静的所在。最后通过对苏州郡斋园林进行考据,进一步充实对平原型郡斋园林的认知。唐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的景观风貌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江南治所园林。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的城市私家园林不同,杭州西湖湖上园林一直在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城湖大环境中发展与演化。民国初年“西湖入城”,使城湖空间不再隔绝,也加剧了园林、风景、城市互为影响、互为转化,最终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以郭庄及西泠印社2个具有代表性的湖上园林为分析对象,通过辨析园林中建筑与空间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公共游览与使用方式变迁,试图阐明当一个复杂的依托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中的园林是如何适应、演化及转变,而这一变化又是如何在园林空间格局、园林中心空间及园林空间的公共性使用3个层面来得以具体体现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西湖湖上园林也逐渐摆脱单一的园林身份,发展为园林、公共风景与城市生活空间的综合体,这最终造就了西湖湖上园林不同于其他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 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 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 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 与复原研究,可探知南北朝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与山、池渠、 植物等组成内容的营造特征,如寺院入口的渠池-桥-莲花模 式,主体建筑集中于前院,以乔木、灌木组合为层次丰富的植 物景观,并以孤植、蕉石组合等方式创造景观焦点;寺院后部 筑山植树,营造自然山林之意趣。该图像反映出佛寺园林的组 成、格局和造景特征受到皇家苑囿和士人园林的影响,同时为 满足佛教活动的需求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与“走出去”战略紧密相关,而“走出去”战略本身又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出发”相关,其中既有经济上的投资与合作,又有文化上的交流与互通。而园林本身作为“文化综合体”天然地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因此,中国园林“走出去”已经引起新时期中国园林人的重视。实际上,日本园林的海外修建与传播史远较我国久远,且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口碑。这些实绩与其将园林输出有机寓于国家文化战略之中的认识,与其具体实践过程中所不断形成的历史性经验等有关。通过文献与实地踏勘相结合,将这些方面的“他山之石”内容加以研究、提炼,指出日本园林“走出去”的成功除特定历史因素之外,从战略到战术层面均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一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综述道路绿地对城市整体环境的影响与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园林与生态安全园林的概念,总结了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及生态作用,从植物景观、开放空间、种群多样性、可持续设计几方面论述了城市道路绿地生态安全设计的方法,并提出相应对策。生态安全园林的建设是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的重点,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这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需求,也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关园林的最早记载始见于殷周的“圃”和《诗经》所咏的“园”,都在3000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士大夫大量逃亡江南,他们于乱世颠沛之余,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里过着安适闲逸的生活,再现自然美的山水园也发展起来。唐代,风景园林得到了全面发展,各地私家园林的兴建日趋频繁。两宋时,造园活动更为普遍。叠石造山自汉至唐以土山为主,到宋朝已使用大量石材,构成土石混合的山体。宋徽宗兴艮岳积时六年,建成历史上罕见的大假山,所征湖石破称为“花石纲”。明清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除了帝王苑囿,江南的私家园林有了进一步发展,官僚地主和富商在园中宴客聚友、读书作画、听戏观剧,园林既有城市中优厚的物质生活,又有幽静雅致的山林景色。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镇历史景观的“层积”理念,制定其景观要素构成与景观格局判定的解译标准;以重庆市龙兴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地籍舆图及现状测绘等资料,建立龙兴古镇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2套数据库;利用ArcGIS平台、Depthmap软件分别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句法分析,剥离出龙兴古镇的3个历史阶段:形成期、发展期与成熟期,并对各阶段的特征状态进行分析,结合历史事件、文化兴衰、职能转变等历史背景,总结提取影响层积规律形成的关键因子;在层积规律解译的基础上提出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2.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首先根据创业环境,对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的测量作探索。针对创新创业环境5个维度设定的量表,通过预调查对量表题项进行筛选;在随后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信度和效度两个角度对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进行了检验;最后进行了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的效用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量表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可以采用管理支持、资源支持、报酬支持、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五因子分析。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感知各维度对员工内创新创业行为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心理授权完全中介了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感知各维度对员工内创新创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思颖   《技术经济》2022,(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欧洲风景公约》是第一个将风景作为规范对象的国际公约,这标志着“风景”概念从科学知识转化为行为规范,并成为跨国治理的政策工具。欧洲风景公约作为“软法”的本质特征是其规定性与确定性,精确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是公约文件的基石。从法规文本解读的角度全面阐释了公约的风景定义及其重要意义;深入解析了公约的总体措施与行动框架,评述了风景知识与风景行动的相互关系;并对公约在国家层面实施的干预机制、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解释。  相似文献   

16.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7.
从符号学角度研究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性、探索性的意义,中国“象”的概念为非言语的设计语言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象”的形式出发,以无锡太湖科技园中央商务区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抽象形式与地方意象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的结合,从图式思维、几何原型和空间形态3个层面详细解析了德国瓦伦丁事务所的设计语言。通过讨论指出设计语言的形式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意象的获取不局限于抽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 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 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 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 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 “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 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了解近代南京山水风景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演变,有 助于探究风景名胜的发展规律,为当代城市风景系统的营建 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 ArcGIS平台,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对近代历史景观资源 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景观资 源数量呈现2次波动,民国时期的景观资源类型趋于多样化, 纪念建筑数量最多;2)历史景观资源集聚于钟山头陀岭、独 龙阜、小茅峰,鸡笼山南坡,玄武湖梁洲等地;3)历史景观 资源的分布重心由西北向东南长距离偏移,1840—1912年 的移动趋势较弱,1912年之后的分布趋势逐渐增强;4)地形 地貌、水系等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历史景观资源的选址,交 通条件、统治阶级的干预及战争动乱等人文因素推动着时空 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园林文献史料构建山水名胜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为历史景观资源空间分析提供 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浣花溪作为成都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先秦形 成水系以来,历经2 000年的历史更替延续至今,是彰显诗 歌文化、成都风俗文化在内多种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以古代 文人诗词、游记、地方方志等文字资料和舆图、近现代地图等 图像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图像化转译试图还原各时 期浣花溪风景历史地图,并从“时间-空间”“物质-精神” 双重维度梳理浣花溪文化景观的层累过程,进而从自然地理、 社会人文和地方认知三方面动力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浣花 溪风景得以维系至今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